【忧国篇】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邦畿千里,维民所止。语出:《诗经·商颂·玄鸟》。
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。语出:《论语·宪问》。
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;国家将亡,必有妖孽。语出:《礼记·中庸》。
志士不忘在沟壑,勇士不忘丧其元。语出: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天下有道,以道殉身;天下无道,以身殉道。语出: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。
不为爱亲危其社稷,故曰社稷戚于亲。语出:《管子·七法》。
旧国旧都,望之畅然,虽使丘陵草木之缗,入之者十九,犹之畅然。语出:《庄子·则阳》。
身在江海之上,心居乎魏阙之下。语出:《庄子·让王》。
无功庸者,不敢居高位。语出:《国语·晋语七》。
公家之利,知无不为,忠也。语出: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。
自毁其家,以纾楚国之难。语出:《左传·庄公三十年》。
临患不忘国,忠也;思难不越官,信也;图国忘死,贞也。谋主三者,义也。语出: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。
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。语出:战国·楚·屈原《九章·哀郢》。
誉人也不望其报,恶人也不顾其怨,以便国家利众为务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。
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
匈奴未灭,无以家为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。
为世忧乐者,君子之志也;不为世忧乐者,小人之志也。语出:汉·荀悦《申鉴·杂言上》。
苟利社稷,则不顾其身。语出:汉·马融《忠经·百工》。
常思奋不顾身而徇国家之急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。
投死为国,以义灭身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。
闲居非吾志,甘心赴国忧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植《杂诗六首》。
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植《白马篇》。
临难不顾生,身死魂飞扬。语出:三国·魏·阮籍《壮士何慷慨》。
苟使国家有利,吾何避死乎。语出:《魏书·古弼传》。
为社稷死则死之,为社稷亡则亡之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书·谯周传》。
此间乐,不思蜀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。
忠臣不必亲,亲臣不必忠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杜畿传》。
人谁不死?死国,忠义之大者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杨阜传》。
忧国忘家,捐躯济难,忠臣之志也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思王植传》。
烈士之爱国也如家。语出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广譬》。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语出:晋·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。
大马死,小马饿;高山崩,石自破。语出:晋·佚名《明帝太宁初童谣》。
覆巢之下,无复完卵。语出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。
闻难思解,见利思避。语出:隋·王通《文中子·魏相》。
见难而无苟免之心。语出: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体论》。
白日不照吾精诚,杞国无事忧天倾。语出:唐·李白《梁甫吟》。
苟无济代心,独善亦何益。语出:唐·李白《赠韦秘书子春》。
中夜四五叹,常为大国忧。
语出:唐·李白《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》。
剖心非痛,亡殷为痛。语出:唐·李白《比干碑》。
白头虽老赤心存。
语出:唐·杜甫《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》。
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语出:唐·杜甫《秋兴》。
江山如有待,花柳更无私。语出:唐·杜甫《后游》。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语出:唐·杜甫《春望》。
赤心事上,忧国如家。语出:唐·韩愈《上李尚书书》。
其奈无成空老去,每临明镜若为情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遥和韩睦州元相公二君子》。
请看今日之域中,竟是谁家之天下。语出:唐·骆宾王《代徐敬业讨武氏檄》。
言犹在耳,忠岂忘心。语出:唐·骆宾王《代徐敬业讨武氏檄》。
身在江海上,云连京国深。语出:唐·王昌龄《别刘谓》公家之事,知无不为。语出:唐·杨炯《盐亭县令南阳邹思恭字克勤赞》丈夫皆有志,会见立功勋。语出:唐·杨炯《出塞》。
仁者杀身以成名,君子有死而无贰。语出:唐·杨炯《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》。
良马不念秣,烈士不苟营。语出:唐·张籍《西州》。
小来思报国,不是爱封侯。语出:唐·岑参《送人赴安西》。
丈夫贵功勋,不贵爵禄饶。语出:唐·姚合《送任畹评事赴沂海》。
报国行赴难,古来皆共然。语出:唐·崔颢《赠王威古》。
国无道,而尸大位,可耻也;国有道,而抱关击柝,亦耻也。
语出:唐·马总《意林》。
吾虽瘠,天下肥矣。语出:宋·欧阳修等《新唐书·韩休传》。
贤者报国之功,乃在缓急有为之际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答试馆职人启》。
忠臣体国,知无不为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答李琮书》。
天下将兴,其积必有源;天下将亡,其发必有门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策别》。
为国者终不顾家。语出:宋·苏轼《陈公弼传》。
未成报国惭书剑,岂不怀归畏友朋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石鼻城》。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。
报国之心,死而后已。语出:宋·苏轼《杭州召还乞郡状》。
生无以救国难,死犹为厉鬼以击贼。语出: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。
镜里朱颜都变尽,只有丹心难灭。语出:宋·文天祥《酹江月·和友驿中言别》但令身未死,随力报乾坤。语出:宋·文天祥《即事》。
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语出:宋·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语出:宋·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。
臣心一片磁针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。语出:宋·文天祥《扬子江》。
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。语出:宋·陆游《书愤》。
平生铁石心,忘家思报国。语出:宋·陆游《太息宿青山铺作》。
杜门忧国复忧民。语出:宋·陆游《春晚即事》。
一身报国有万死,双鬓向人无再青。语出:宋·陆游《夜泊水村》。
松阅千年弃涧壑,不如杀身扶明堂。语出:宋·陆游《松骥行》。
丈夫身在要有立,逆虏运尽行当平。语出:宋·陆游《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》。
丈夫五十功未立,提刀独立顾八荒。语出:宋·陆游《金错刀行》。
位卑未敢忘忧国。语出:宋·陆游《病起书怀》。
双鬓多年作雪,寸心至死如丹。语出:宋·陆游《感事六言》。
谁言咽月餐云客,中有忧时致主心。语出:宋·杨万里《题刘高士看云图》。
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语出: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。
古来百战功名地,正是鸡鸣起舞时。语出:宋·范成大《送同年万元亨知阶州》。
矫首问天兮,天卒无言;忠臣效死兮,死亦何愆?语出:宋·李幼武《宋名臣言行录续集》。
正待吾曹红抹额,不须辛苦学颜回。语出:宋·陈与义《题继祖蟠室》。
人得交游是风月,天开图画即江山。语出: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山谷诗》。
落叶女墙头,铜驼无恙不?看青山,白骨堆愁。语出:宋·刘辰翁《唐多令》。
可怜报国无路,空白一分头。语出:宋·杨炎正《水调歌头》。
痴儿不了公家事,男子要为天下奇。语出:宋·王庭珪《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》。
人臣之职,当奋不顾身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张显之魏璀滕宗谅等传》义不负心,忠不顾死。语出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
君子虽在他乡,不忘父母之国。语出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。
忠臣不怕死,怕死不忠臣。语出:明·佚名《名贤集》。
三生不改冰霜操,万死常留社稷身。语出:明·海瑞《谒先师顾洞阳公祠》。
瞒人之事弗为,害人之心弗存,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。语出:明·吕坤《呻吟语》。
国色天香人咏尽,丹心独抱更谁知。语出:明·俞大猷《咏牡丹》。
等鸿毛于一掷兮,何难谈笑而委形。语出:明·张煌言《放歌诗》。
陆沉谁向中流砥,天阙招寻炼石神。语出:明·张煌言《寄纪侍御衷文》。
所贵一寸丹,可逾金石坚。语出:明·张煌言《被执过故里》。
人生有不死,所贵在立功。语出:明·张羽《清口诗》。
浩气还太虚,丹心照千古。语出:明·杨继盛《就义》。
人生富贵岂有极?男儿要在能死国。语出:明·李梦阳《奉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》但愿苍生俱饱暖,不辞辛苦出山林。语出:明·于谦《咏煤炭》。
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?语出:清·林则徐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。
世界无穷愿无尽,海天寥阔立多时。语出:清·梁启超《自励》。
谁怜爱国千行泪?说到胡尘意不平!语出:清·梁启超《读<陆放翁集>》。
头颅肯使闲中老?祖国宁甘劫后灰?语出:清·秋瑾《束某君》。
一腔热血勤珍重,洒去犹能化碧涛。语出:清·秋瑾《对酒》。
风声、雨声、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语出:清·顾宪成《对联》碧玉归无地,丹心痛入天。语出:清·屈大均《谒文丞相祠》。
王事方殷,敢为儿女计乎。语出:清·张廷玉等《明史·史可法传》。
【战事篇】
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城,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,罪不容于死。故善战者服上刑,连诸侯者次之,辟草菜、任土地者次之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事之弥顺,其侵人愈甚,必至于资单、国举然后已。语出:《荀子·富国》。
王夺之人,霸夺之与,强夺之地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大兵之后,必有凶年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兵者不祥之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胜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
语出:《老子》。
三军五兵之运,德之末也。语出:《庄子·天道》。
兵,恃之则亡。语出:《庄子·列御寇》。
能胜强敌者,先自胜者也。语出:《商君书·画策》。
凡战法必本于政胜。语出:《商君书·战法》。
以战去战,虽战可恃也。语出:《商君书·画策》。
受命而不辞家,敌破而后言反。语出:《吴子·论将》。
师出之日,有死而荣,无生而辱。语出:《吴子·论将》。
惟口起羞,惟甲胄起戎。语出:《尚书·说命中》。
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。语出:《尚书·武成》。
数战则民劳,久师则兵敝。语出: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。
兵不如者,勿与挑战;粟不如者,勿与持久。语出: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。
德足以安其国,政足以和其民,国安民和,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第三》。
师直为壮,曲为老。语出: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。
兵犹火也,弗戢,将自焚也。语出: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。
兵者,国之大事也。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计》。
主不可以怒而兴师,将不可以愠而致战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火攻》。
以战止战,虽战可也。语出:《司马法·仁本》。
怀恶而讨,虽死不服。语出:《谷梁传·昭公四年》。
闻鼙鼓之声,则思将率之臣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陈汤传》。
兵出无名,事故不成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高帝纪》。
举兵不当,被患无穷。语出: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竹林》。
兵之胜败,本在于政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》。
居马上得之,宁可马上治之乎?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。
有文事者,必有武备;有武事者,必有文备。语出:三国·魏·王肃《孔子家语》。
伐人之国而以为欢,非仁者之兵也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书·庞统传》。
洗兵海岛,刷马江洲。语出:晋·左思《魏都赋》。
乃知兵者是凶器,圣人不得已而用之。语出:唐·李白《战城南》。
苟能制侵陵,岂在多杀伤。语出:唐·杜甫《前出塞》。
兵不妄动,师必有名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》天下虽兴,好战必亡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》几时拓土成王道,自古穷兵是祸胎。语出:唐·李商隐《汉南书事》。
以顺讨逆,自然必胜。语出:唐·张九龄《敕松模都督涅礼书》。
以兵为仁义,仁义生刀头。刀头仁义腥,君子不可求。语出:唐·孟郊《寒溪》。
战鼓声未齐,乌鸢已相贺。语出:唐·于演《塞下曲》。
以德征暴,以大攻小,以信讨诈,以义罚不义,当如沸汤沃雪,猛火焚枯。语出:唐·独孤及《敕与吐蕃赞普书》。
天时地利与人和,燕可伐与,曰可。语出:宋·辛弃疾《西江月》。
救乱之世不语儒,求治之世不语战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兵之器,不祥于凶人,而祥于吉人,故有道者当用之。语出:宋·赵湘《兵解》。
善战者不怒,善胜者不武。语出:元·王恽《从谏》。
万乘之变,可以试智。语出:清·魏源《默觚·治篇》。
【保国篇】
赳赳武夫,公侯干城。语出:《诗经·周南·兔置》。
疆场之事,慎守其一,而备其不虞。语出:《左传·桓公十七年》。
身既死兮神以灵,子魂魄兮为鬼雄。语出:战国·楚·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。
带长剑兮挟秦弓,首身离兮心不惩。语出:战国·楚·屈原《九歌·国殇》。
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语出: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。
无手足则肢体废,无边境则内国害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诛秦》。
铅锡之刀,以效一割之用。语出:汉·马融《上疏乞自效》。
枭骑战斗死,驽马徘徊鸣。语出:汉·佚名《战城南》。
铠甲生虮虱,万姓以死亡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操《蒿里行》。
弃身锋刃端,性命安可怀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植《白马篇》。
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植《白马篇》。
铅刀贵一割,梦想骋良图。语出:晋·左思《咏史》。
男儿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
大夫誓许国,愤惋复何有。语出:唐·杜甫《前出塞》。
吾枕戈待旦,志枭逆虏,常恐祖生先吾着鞭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刘琨传》。
无路请缨,等终军之弱冠;有怀投笔,慕宗悫之长风。语出:唐·王勃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》。
感时思报国,拔剑起蒿莱。语出:唐·陈子昂《感遇诗》。
马思边草拳毛动,雕眄青云睡眼开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始闻秋风》。
一闻边烽动,万里忽争先。语出:唐·孟浩然《送陈七赴西军》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语出:唐·王昌龄《从军行》。
男几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语出:唐·李贺《南园》。
胡尘未尽不为家。语出:唐·韩胡《送刘将军》。
百姓安乐,便是甲仗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仁义》。
志士感恩起,变衣非变性。语出:唐·孟郊《送韩愈从军》。
髑髅皆是长城卒,日暮沙场飞作灰。语出:唐·常建《塞下曲》。
功名只向马上取,真是英雄一丈夫。语出:唐·岑参《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》。
赤心报国无片赏,白首还家有几人。语出:唐·刘长卿《疲兵篇》。
愿得此身常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。语出:唐·戴叔伦《塞上曲》。
袖里莫邪光似水,丈夫不合等闲休。语出:唐·杨牢《赠舍弟》。
少小虽非投笔吏,论功还欲请长缨。语出:唐·祖咏《望蓟门》。
人生在世能几时?壮年征战发如丝。语出:唐·张说《巡边在河北作二首》。
相看白刃血纷纷,死节从来岂顾勋?语出:唐·高适《燕歌行》。
独自莫凭栏,无限江山。语出:五代·李煜《浪淘沙》。
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语出:五代·李煜《虞美人》。
忧国孤臣泪,平胡壮士心。语出:宋·陆游《新春》。
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语出:宋·陆游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。
一闻战鼓意气生,犹能为国平燕赵。语出:宋·陆游《老马行》。
老子犹堪绝大漠,诸君何至泣新亭。语出:宋·陆游《夜泊水村》。
国仇未报壮士老,匣中宝剑夜有声。语出:宋·陆游《长歌行》。
笛里谁知壮士心,沙头空照征人骨。语出:宋·陆游《关山月》。
壮心未与年俱老,死去犹能作鬼雄。语出:宋·陆游《书愤》。
夜视太白收光芒,报国欲死无战场。语出:宋·陆游《陇头水》。
胡未灭,鬓先秋,泪空流。此生谁料,心在天山,身老沧洲。语出:宋·陆游《诉衷情》。
丈夫可为酒色死,战场尸横胜床笫。语出:宋·陆游《前有樽酒行》。
男儿堕地志四方,裹尸马革固其常。语出:宋·陆游《陇头水》。
楚虽三户能亡秦,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!语出:宋·陆游《金错刀行》。
死去原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语出:宋·陆游《示儿》。
贤者不悲其身之死,而忧其国之衰。语出:宋·苏洵《管仲论》。
马革裹尸当自誓,蛾眉伐性休重说。语出:宋·辛弃疾《满江红》。
袖里珍奇光五色,他年要补天西北。语出:宋·辛弃疾《满江红》。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语出:宋·岳飞《满江红》。
怒发冲冠凭栏处,潇潇雨歇,抬望眼,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语出:宋·岳飞《满江红》。
山河风景原无异,城郭人民半已非。语出:宋·文天祥《金陵驿》。
生无以救国难,死犹为厉鬼以击贼。语出: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。
痴儿不了公家事,男子要为天下奇。语出:宋·王庭珪《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》男儿西北有神州,莫滴水西桥畔泪。语出:宋·刘克庄《玉楼春》。
倚剑长歌一杯酒,浮云西北是神州。语出:金·元好问《横波亭》。
养兵千日,用军一时。语出:元·马致远《汉宫秋》。
一寸山河百战功。语出:元·胡祗道《陈元达锁树谏图》。
祖宗疆土,当以死守,不可以尺寸与人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李纲传上》。
直抵黄龙府,与诸君痛饮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岳飞传》。
发为胡笳吹作兽,心因烽火炼成丹。语出:明·王越《断句》。
英雄恨,泪满襟,何年三户可亡秦。语出:明·夏完淳《仙吕傍妆台》。
裹尸马革英雄事,纵死终令汗竹香。语出:明·张家玉《军中夜感》。
忠贞自是孤臣事,敢望千秋信史传?语出:明·张煌言《甲辰八月辞故里》。
陆沉谁向中流砥,天阙招寻炼石神。语出:明·张煌言《寄纪侍御衷文》。
山河纵破人犹在,试把兴亡细较量。语出:明·张煌言《书怀》。
将军不下马,各自奔前程。语出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,马革裹尸是英雄。语出:清·沙天香《战歌》。
十年如未死,卷土定重来。语出:清·丘逢甲《答友问》。
卷土重来未可知,江山亦要伟人持。语出:清·丘逢甲《离台诗》。
宰相有权能割地,孤臣无力可回天。语出:清·丘逢甲《离台诗》。
只缘不伴沙场死,虚向人间走一遭。语出:清·宁调元《岳州被逮时口占》。
辞家战士无旋踵,报国将军有断头。语出:清·李重华《书周遇吉传》。
猛士不带剑,威武岂得申?丈夫不报国,终为愚贱人。语出:清·陈恭尹《射虎射石头》。
拼得十万头颅血,须把乾坤力挽回。
语出:清·秋瑾《黄海舟中日人索句·并见日俄战争地图》。
金瓯已缺总须补,为国牺牲敢惜身?出:清·秋瑾《鹧鸪天·祖国沉沦感不禁》。
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,与有责焉耳矣。语出: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》。
谁怜爱国千行泪,说到胡尘意不平。语出:清·梁启超《读陆放翁集》。
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语出:清·徐锡麟《出塞诗》。
【将士篇】
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: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,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,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,夫是之谓三至。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凡受命于主而行三军,三军既定,百官得序,群物皆正,则主不能喜,敌不能怒,夫是之谓至臣。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善于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敌者弗与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观国者观君,观军者观将。语出:《管子·霸言》。
得众而不得其心,则与独行者同实。语出:《管子·参患》。
师出之日,有死之荣,无生之辱。语出:《吴子·论将》。
智将务食于敌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作战》。
凡战者,以正合,以奇胜,故善出奇者,无穷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势》。
将能而君不御者胜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。
三军可夺气,将军可夺心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。
胜者之战民也,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形》。
进不求名,退不避罪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地形》。
将不仁,则三军不亲;将不勇,则三军不锐。语出:《六韬·奇兵》。
将有威则生,无威则死;有威则胜,无威则北。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卒有将则斗,无将则北。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卒畏将甚于敌者,胜;卒畏敌甚于将者,败。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饥饱劳逸寒暑必身度之,如此则师虽久不老。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安静则治,暴疾则乱。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勤劳之师,将不先己。暑不张盖,寒不重衣,险必下步。军井成而后饮,军食熟而后饭,军垒成而后舍,劳佚必以身同之。如此,师虽老而不老不弊。
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将者,士之心也;士者,将之肢体也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指武》。
将不知兵,以其主予敌也;君不择将,以其国予敌也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晁错传》。
夫将帅者,必与士卒同滋味共安危,敌方可加。语出:汉·黄石公《三略》。
出军行师,将在自专。进退内御,则功难成。语出:汉·黄石公《三略》。
将拒谏则英雄散,策不从则谋士叛。语出:汉·黄石公《三略》。
将贪财奸则不禁,将内顾则士卒慕。语出:汉·黄石公《三略》。
将谋欲密,士众欲一,攻敌欲疾。语出:汉·黄石公《三略》。
军井未达,将不言渴;军幕未办,将不言倦;军灶未炊,将不言饥。冬不服裘,夏不操扇,雨不张盖,是谓将礼。语出:汉·黄石公《三略》。
将在军,君命有所不受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。
置将不善,一败涂地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。
闻鼙鼓之声,则思将率之臣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陈汤传》。
贵而不骄,胜而不恃,贤而能下,刚而能忍。语出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将才》。
军无适主,一举可灭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。
但有断头将军,无有降将军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张飞传》。
将当以勇为本,行之以智计。但知任勇,一匹夫敌耳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夏侯溯传》。
将能而御之,此为縻军;不能而任之,此为覆军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三少帝纪》。
从令纵敌,非良将也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任城王传》。
人无常俗,而政有治乱;兵无强弱,而将有能否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皇甫规传》。
兵不在多,贵乎得人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刘表传》。
常胜之家,难以虑敌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臧宫传》。
将视兵如子,则兵视将如父;将视兵如弟,则兵视将如兄。
语出:唐·武则天《臣轨下·良将章》。
君欲立功者,必推心于将;将之求胜者,先致爱于兵。语出:唐·武则天《臣轨下·良将章》。
古人争战,先料其将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杜曾传》。
怯卒非战士。语出:唐·李白《古风五十九首》。
明王选将帅也,访于众,询于人。若十人爱之,必十人之将也;百人悦之,必百人之将也;万人服之,必万人之将也。
语出:唐·白居易《选将帅之方》。
君功见于选将,将功见于理兵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选将帅之方》。
君明则将贤,将贤则兵胜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选将帅之方》。
从此世人开耳目,始知名将出书生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美温尚书镇定兴元以诗寄贺》。
枥上骅骝嘶鼓角,门前老将识风云。语出:唐·耿津《上将行》。
一将功成万骨枯。语出:唐·曹松《己亥岁二首》。
死是征人死,功是将军功。语出:唐·刘湾《出塞曲》。
良将如山如渊,人不知其戚,亦不知其欢。语出:唐·马总《意林》。
临敌代将,自古所难。语出:唐·李延寿《北史·李德林传》。
士以义怒,可与百战。语出:宋·苏洵《心术》。
为将之道,当先治心。语出:宋·苏洵《心术》。
遇繁而若一,履险而若夷。语出:宋·苏辙《观会通以行典礼论》。
用兵之要,先择于将臣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除李端懿宁远军节度使知澶州制》。
不知取将之无术,但云当今之无将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准诏言事上书》。
谋将不取于弓马,良相不资于射策。语出:宋·王溥《唐会要》。
将砺于铁,士乃忘躯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为将者,受命忘家,临敌忘身。语出:宋·卢多逊等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明宗纪》。
兵不得将,与无兵同;将不知法,与无将同。语出:宋·秦观《兵法》。
料敌势强弱,而知师之胜负,此将帅之能也。语出:宋·苏过《士燮论》。
择将之道,惟审其才之可用也:不以远而遗,不以贱而弃,不以诈而疏,不以罪而废。语出:宋·曾公亮等《武经总要·前集》。
兵以用而见其强弱,将以用而见其能否。语出:宋·黎靖德《朱子语类》。
士卒畏将者胜,畏敌者败;爱将者胜,爱身者败。语出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。
将贵能取胜,尤贵得众心。语出:宋·郭士俊选注《百子金丹》。
畏我者不畏敌,畏敌者不畏我。语出:宋·李昉等《太平御览》。
将不知古今,匹夫勇尔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狄青传》。
国以信而治天下,将以勇而镇外邦。语出:元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。
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。语出:元·马致远《汉宫秋》。
为将者,有勇不如有智,有智不如有学。语出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。
将在谋不在勇,兵贵精不贵多。语出:冯梦龙《古今小说·临安里钱婆留发迹》。
善攻者,敌不知其所守也;善守者,敌不知其所攻也。语出:明·归有光《乞致仕书》。
百万之师听于一将,则胜。语出:明·刘基《郁离子·省敌》。
朝中之举措咸宜,阃外之嫌疑自化。语出:明·史可法《请励战守疏》为将者,能去能就,能柔能刚;能进能退,能弱能强。语出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
观将知兵,观兵知将。语出:清·赵尔巽等《清史稿·胡林翼传》。
兵之器者无不罢,将之贪者无不怯。语出:清·赵尔巽等《清史稿·胡林翼传》。
御将难御,才将犹难。语出:清·钱谦益《响言下》。
箪食壶浆,以迎王师。语出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仁人之兵,所存者神,所过者化,若时雨之降,莫不说喜。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食者,国之宝也;兵者,国之爪也。语出:《墨子·七患》。
不和于国,不可以出军;不和于军,不可以出阵。语出:《吴子·图国》。
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义兵不攻服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长攻》。
军中之事,不闻君命。语出:《六韬·立将》。
存亡之道,命在于将。语出:《六韬·论将》。
兵不可玩,玩则无威;兵不可废,废则召寇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指武》。
非药曷以愈疾,非兵胡以定乱。语出:唐·柳宗元《愈膏肓疾赋》。
刚大厦者,栋也;刚天下者,兵也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足天下之用,莫先乎财;系天下之安危,莫先乎兵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本论》。
军政不一必败。语出:宋·曾公亮等《武经总要·后集》。
天子,兵强马壮者为之,宁有种耶!语出:宋·卢多逊等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安重荣传》。
富国必以本业,强国必以正兵。语出:明·查继佐《罪惟录·经济诸臣列传》。
【兵法篇】
量敌而后进,虑胜而后会。语出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视不胜犹胜也,量敌而后进。语出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善用兵者,感忽悠暗,莫知其所从出。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善附民者,是乃善用兵者也。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用兵攻战之本,在乎壹民。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上得天时,下得地利,观敌之变动,后之发,先之至,此用兵之要术也。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用兵者,服战于民心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心度》。
用兵之道,务在壹赏。语出:《商君书·算地》。
兵大律在谨。语出:《商君书·战法》。
四战之国贵守战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兵守》。
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。语出:《吴子·料敌》。
以一击十,莫善于隘;以十击百,莫善于险;以千击万,莫善于阻。语出:《吴子·应变》。
敌若绝水,半渡而薄之。语出: 《吴子·应变》。
用众者务易,用少者务隘。语出:《吴子·应变》。
用兵之法,教戒为先。语出:《吴子·治兵》。
用兵之害,犹豫最大;三军之灾,生于狐疑。语出:《吴子·治兵》。
量力而知攻。语出:《管子·霸言》。
众若时雨,寡若飘风。语出:《管子·兵法》。
善者之为兵也,使敌若据虚,若搏景。语出: 《管子·兵法》。
凡用兵者,攻坚则轫;乘瑕则神。语出:《管子·制分》。
善用兵者,无沟垒而有耳目。语出:《管子·制分》。
善行者无达迹。
语出:《老子》。
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强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骄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圣人之用兵也,亡国而不失人心。语出: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。
宁我薄人,无人薄我。语出: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。
不备不虞,不可以师。语出: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。
力能则进,否则退,量力而行。语出: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,军之善政也。语出: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。
一日纵敌,数世之患。语出: 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。
形人而我无形,则我专而敌分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出其所必趋,趋其所不意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我专为一,敌分为十,是以十共其一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,则敌所备者多。敌所备者多,则吾所与战者寡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水之行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备前则后寡,备后则前寡;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;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佯北勿从,锐卒勿攻,饵兵勿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。
兵非益多也,惟无武进,足以并力、料敌、取人而已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行军》。
鸟起者,伏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行军》。
鸟集者,虚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行军》。
知彼知已,胜乃不殆;知天知地,胜乃不穷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地形》。
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地形》。
用兵之法,无恃其不来,恃吾有以待也;无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九变》。
先夺其所爱,则听矣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九地》。
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,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九地》。
以近待远,以佚待劳,以饱待饥,此治力者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。
不知山林、险阻、沮泽之形者,不能行军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。
勇者不得独进,怯者不得独退,此用众之法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。
善用兵者,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。
围师必阙,穷寇勿迫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。
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近而示之远,远而示之近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计》。
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计》。
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形》。
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形》。
守则不足,攻则有余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形》。
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。
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。
以虞待不虞者胜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。
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。
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。
用兵之法: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。
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。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。
不尽知用兵之害者,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作战》。
兵闻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。语出:春秋·孙武孙武《孙子兵法·作战》。
善用兵者,役不再籍,粮不三载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作战》。
兵贵胜,不贵久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作战》。
间事未发而先闻者,间与所告者皆死。语出:春秋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用间》。
数战则民劳,久师则兵弊。语出: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。
譬之若水火然,善用之则为福,不善用之则为祸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荡兵》。
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慎小》。
攻在于意表,守在于外饰。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其言无谨,偷矣;其陵犯无节,破矣。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求而从之,见而加之,主人不敢当而陵之,必丧其权。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令者,一众心也。故令之法,小过无更,小疑无申。故上无疑令,则众不二听;动无疑事,则众不二志。语出:战国·尉缭《尉缭子》。
乘隙插足,扼其主机,渐之进也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反客为主》。
摧其坚,夺其魁,以解其体。龙战于野,其道穷也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擒贼擒王》。
借局布势,力小势大。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也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树上开花》。
疑中之疑,比之自内,不自失也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反间计》。
敌之害大,就势取利。刚决柔也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趁火打劫》。
疑以叩实,察而后动;复者,阴之媒也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打草惊蛇》。
顺以动豫,豫顺以动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隔岸观火》。
全师避敌,左次无咎,未失常也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走为上》。
小敌困之,剥,不利有攸往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关门捉贼》。
势必有损,损阴以益阳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李代桃僵》。
共敌不如分敌,敌阳不如敌阴。语出:《三十六计·围魏救赵》。
战胜攻取之道,应物而无穷。语出:春秋·鹞冠子《鹞冠子·天权》。
出军行师,将在自专,进退内御,则功难成。语出:汉·黄石公《三略》。
用兵之道,示之以柔,而迎之以刚;示之以弱,而乘之以强;将欲西,而之以东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。
五指之更弹,不若卷手之一控;万人之更进,不如百人之俱至也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。
令行禁止,王者之师也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指武》。
先发制人,后发制于人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项籍传》。
战不必胜,不苟接刃;攻不必取,不苟劳众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。
及其锋而用之,可以有大功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。
兵事上神密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周勃传》。
兵贵先声后实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
善用兵者,不以短击长,而以长击短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
十则围之,倍则战之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
善战者不羞走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植《请招降江东表》攻其所必爱,出其所必趋,则使敌不得相救也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操注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击其懈怠,出其空虚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操注《孙子兵法·计》。
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语出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南征教》。
不倍兵以攻弱,不恃众以轻敌。语出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将诫》。
敌欲固守,攻其无备;敌欲兴阵,出其不意。语出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治军》。
以少击众,利以日暮;以众击寡,利以清晨。语出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新书·使利》。
兵贵神速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郭嘉传》。
悬师深入,难以持久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曹洪传附曹纯》。
兵有奇变,不在众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。
攻者不足,守者有余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。
善战者,见利不失,遇时不疑,以迅雷不及掩耳,迅电不及瞑目赴之。语出: 《六韬·军势》。
善战者,不待张军;善除患者,理于未生。语出:《六韬·军势》。
力贵突,智贵卒。语出:北齐·刘昼《刘子·贵速》。
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语出:唐·李白《蜀道难》。
擒贼先擒王。语出:唐·杜甫《前出塞》。
困兽犹斗,穷寇勿遏。语出:唐·张九龄《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》。
以逸待劳,以高御下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》。
猛兽不如群狐。语出:唐·李延寿《南史·王镇恶传》。
朝谋不及夕,言发不俟驾。语出:唐·李延寿《北史·贺拔允传附贺拔岳》。
避人之长,攻人之短,见己之所长,避己之所短。语出:唐·李箜《太白阴经》。
先之则太过,后之则不及。语出:唐·李箜《太白阴经》攻是守之机,守是攻之策,同归乎胜而已矣。语出:唐·李靖《唐李问对》怨生于不均,机失于遥制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陆贽传》。
受降如受敌,但须严备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裴行俭传》。
兵尚拙速,不贵工迟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韦挺传》。
见小利不动,见小患不避。语出:宋·苏洵《心术》。
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,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。语出:宋·苏洵《攻守》。
攻敌所不守,守敌所不攻。语出:宋·苏洵《攻守》。
善用兵者以形固。语出:宋·苏洵《心术》。
敌国相观,不观于其山川之险、士马之众,相观于人而已。语出:宋·苏洵《上皇帝书》。
知理而后可以举兵,知势而后可以加兵,知节而后可以用兵。
语出:宋·苏洵《心术》。
将战必审知其将之贤愚。与贤将战则持之,与愚将战则乘之。
语出:宋·苏洵《法制》。
善用兵者先服其心,次屈其力。语出:宋·苏轼《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》。
在善用,不在众。语出:宋·欧阳修等《新唐书·薛仁贵传》。
善用兵者,以少为多;不善用者,虽多愈少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准诏言事上书》。
用兵以能聚散为上。语出:宋·杨时《二程粹言·论政》。
善师者不陈,善陈者不战。语出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。
讼不可长,讼长虽富家必敝;兵不可久,久之虽大国必诎。
语出:宋·何坦《西畴老人常言》。
战久则兵钝,攻久则力屈,暴师久则国用不足,此兵所以贵速也。
语出:宋·范浚《用奇》。
善用兵者,防乱于未乱,备急于未急。语出:宋·许洞《虎钤经》。
两敌相持,所贵者机会,此胜负存亡之分也。语出:宋·汪藻《论淮南屯田》。
知兵无常胜。
语出:宋·卢多逊等《旧五代史·梁书·刘峻等传传论》。
决胜料势,决战料情。情势已得,断在不疑。语出:宋·卢多逊等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阎宝传》。
仁,信,智,勇,严,缺一不可。语出:宋·李焘《岳飞》。
久则顿兵挫锐。语出:宋·李肪等《太平御览·兵部·务速》。
用兵之道,抚士贵诚,制敌贵诈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。
善战者不怒,善胜者不武。语出:元·王恽《从谏》。
军来将敌,水来土堰。语出:元·郑廷玉《楚昭公》。
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岳飞传》。
善用兵者,使人无所顾,有所恃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苏洵传》。
解围之法,当攻其所必救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姚兕传》。
力则力取,智则智取。语出:元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。
兵法之所忌者,莫难于用众。语出:元·胡祗遹《论时事》。
善攻者,敌不知其所守也;善守者,敌不知其所攻也。语出:明·归有光《乞致仕书》。
宁速毋久,宁拙毋巧,但能速胜,虽拙可也。语出:明·李贽《孙子参同》。
进取不锐,则守御不坚。语出:明·史可法《请进取疏》。
百里趋利,兵家所忌。语出:明·徐渭《谏王将军》。
善战者省敌,不善战者益敌。语出:明·刘基《郁离子·省敌》。
知己知彼,可款可战;匪证奚方,孰医瞑眩。语出:清·魏源《述夷情备采》。
胜无定在,制胜在人,援不可恃,守不可恒。凡破军禽敌之道,先在自治。语出:清·魏源《城守篇·制胜上》。
【爱民篇】
以贵下贱,大得民也。语出:《易经·屯·象辞》。
民亦劳止,汽可小康。语出:《诗经·大雅·民劳》。
人之云亡,邦国殄瘁。语出:《诗经·大雅·瞻卯》。
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语出:《诗经·大雅·灵台》。
凡民有丧,匍匐救之。语出:《诗经·掷风·谷风》。
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语出:《论语·颜渊》。
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出:《论语·颜渊》。
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语出:《论语·学而》。
小人溺于水,君子溺于口,大人溺于民。语出:《礼记·缁衣》。
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语出:《礼记·大学》。
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。语出:《礼记·大学》。
好人之所恶,恶人之所好,是谓拂人之性,灾必逮夫身。语出:《礼记·大学》。
夫民,不难聚也,爱之则亲;利之则至;誉之则劝;致其所恶则散。语出:《庄子·徐无鬼》。
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,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,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,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。语出:《庄子·徐无鬼》。
知者之为,故动以百姓,不违其度。语出:《庄子·盗跖》。
古之君人者,以得为在民,以失为在己;以正为在民,以枉为在己。语出:《庄子·则阳》。
天之生民,非为君也;天之立君,以为民也。语出:《荀子·大略》。
得众动天,美意延年。语出:《荀子·致士》。
无土则人不安居,无人则土不守,无道法则人不至,无君子则道不举。语出:《荀子·致士》。
善生养人者也,善班治人者也,善显设人者也,善藩饰人者也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民不亲不爱,而求其为已用,为己死,不可得也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,不能利民,而求民之亲爱己,不可得也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道存则国存,道亡则国亡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有乱君,无乱国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政令制度,所以接下之人。百姓有不理者如毫末,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上之于下,如保赤子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以小人尚民而威,以非所取于民而巧,是伤国之大灾也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用国者,得百姓之力者富,得百姓之死者强,得百姓之誉者荣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君人者,欲安,则莫若平政爱民矣;欲荣,则莫若隆礼敬士矣;欲立功名,则莫若尚贤使能矣;是君人者之大节也。
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庶人安政,然后君子安位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王者富民,霸者富士,仅存之国富大夫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马骇舆,则君子不安舆;庶人骇政,则君子不安位。马骇舆,则莫若静之;庶人骇政,则莫若惠之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利而后利之,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。爱而后用之,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。语出:《荀子·富国》。
得之则治,失之则乱。语出:《荀子·富国》。
仁人在上,百姓贵之如帝,亲之如父母,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,无它故焉,其所是焉诚美,其所得焉诚大,其所利焉诚多也。
语出:《荀子·富国》。
使民夏不中暑,冬不冻寒,急不伤力,缓不后时,事成功立,上下俱富。语出:《荀子·富国》。
垂事养誉,不可;以遂功而忘民,亦不可:皆奸道也。
语出:《荀子·富国》。
下贫则上贫,下富则上富。语出:《荀子·富国》。
无爱人之心,无利人之事,而日为乱人之道,百姓讙敖,则从而执缚之,刑灼之,不和人心,如是,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,倾覆灭亡,可立而待也。语出:《荀子·强国》。
国治则民安,事乱则邦危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制分》。
民不信其相,下不能其上,主爱信之,而弗能废者,可亡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亡征》。
人君无道,则内暴虐其民,而外侵欺其邻国。内暴虐,则民产绝;外侵欺,则兵数起。民产绝,则畜生少;兵数起,则士卒尽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。
有道之君,外无仇怨于邻敌,而内有德泽于人民。语出: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。
苦民以富贵,起势以借人臣,非天下长利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备内》。
与民偕乐,故能乐也。语出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语出: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语出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语出: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宝珠玉者,殃必及身。语出: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所欲与之聚之,所恶勿施尔也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文王视民如伤,望道而未之见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太上,不知有之;其次,亲之誉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,有不信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其欲先民也,必以其身后之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无狭其所居,无厌其所生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,是以轻死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凡治国之道,必先富民。语出:《管子·治国》。
王者藏于民,霸者藏于大夫,残国亡家藏于箧。语出:《管子·山至数》。
政之所兴,在顺民心;政之所废,在逆民心。语出:《管子·牧民》。
得人者,卑而不可胜。语出:《管子·侈靡》。
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,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。语出:《管子·小称》。
民有三患:饥者不得食,寒者不得衣,劳者不得息。
语出: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为天下者不慢其民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》。
因民之所善以劝善,因民之所憎以禁奸。语出: 《文子》。
众之所助,虽弱必强;众之所去,虽大必亡。语出:《文子》。
治国有常,利民为本。语出:《文子》。
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语出: 《尚书·五子之歌》。
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语出:《尚书·泰誓中》民生厚而德正。语出: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。
国将兴,听于民;将亡,听于神。语出:《左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民之有口也,犹土之有山川也,财用于是乎出;犹其有原隰衍沃也,衣食于是乎生。语出:《国语·周语上》。
民可近也,而不可上也。语出:《国语·周语上》。
节欲则民富,中听则民安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问下》。
能爱邦内之民者,能服境外之不善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》。
道在为人,而失在为己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》。
义,谋之法也;民,事之本也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》。
谋度于义者必得,事因于民者必成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》。
善为国者,顺民之意。语出: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
明德在于论贱,行政在于信贵。语出:《战国策·赵策》。
自古至于今,与民为仇者,有迟有速,民必胜之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上》。
政莫高于博利人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修政语上》。
凡居上位者,简士苦民者,是谓愚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上》。
君子之贵也,士民贵之,故谓之贵也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上》。
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,至愚不可欺也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上》。
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,有易吏而无易民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下》。
国以民为兴坏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上》。
为治者不待自善之民,为轮者不待自曲之木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大论》。
罢马不畏鞭華,罢民不畏刑罚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诏圣》。
民悫则财用足,民侈则饥寒生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本议》。
善为国者,爱民如父母之爱子、兄之爱弟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政理》。
板筑以时,无夺农功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建本》。
富之,既富乃教之也,此治国之本也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建本》。
为治之本,务在宁民。宁民之本,在于足用。足用之本,在于勿夺时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。
肥酿甘脆,非不美也,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,则民主弗甘也。
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。
为国者以富民为本,以正学为基。语出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务本》。
爱民如身。语出:汉·荀悦《申鉴·杂言上》。
足寒伤心,民寒伤国。语出:汉·荀悦《申鉴·政体》。
不疑而天下自信。语出:汉·马融《忠经·广至理章》。
苟民志之不谅,何云岩险与襟带?语出:汉·张衡《东京赋》。
得人者兴,失人者崩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。
王者以民为天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郦食其传》。
善政者恤民之患,除民之害也。语出:三国·魏·桓范《政要论·兵要》。
夫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。水所以载舟,亦所以覆舟。语出:三国·魏·王肃《孔子家语·五仪解》。
政之急者,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。语出:三国·魏·王肃《孔子家语·贤君》。
地有而民不足,君子耻之。语出:三国·魏·王肃《孔子家语·好生》。
帝王之道,莫尚乎安民。安民之术,在于丰财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杜恕传》。
民者,国之根也,诚宜重其食,爱其命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凯传》。
民安则君安,民乐则君乐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凯传》。
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。
财须民生,强赖民力,威恃民势,福由民殖,德俟民茂,义以民行。
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骆统传》。
国之有民,犹水之有舟,停则以安,扰则以危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骆统传》。
有为之君,不敢失万民之欢心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袁绍传》。
为国者以民为基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华歆传》。
君非民不立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权传》。
为国者,得民则治,失之则乱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》。
国之兴也,视民如赤子;其亡也,以民为草芥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贺劭传》。
安上在于悦下,为己在乎利人。语出:晋·陆机《五等诸侯论》。
速亡趣乱,不必一道;颠沛之衅,实由孤立。语出:晋·陆机《五等诸侯论》。
有德之君,以所乐乐人;无德之君,以所乐乐身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臧宫传》。
人所归者天所与,人所畔者天所去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申屠刚传》。
人不畏死,不可惧以罪;人不乐生,不可劝以善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荀淑传附荀悦》。
不务先富民,而唯言益国,岂有民贫于下,而国富于上邪?语出:南朝·梁·萧子显《南齐书·武十七王传》。
民之多怨,非国福矣。语出:南朝·梁·萧子显《南齐书·武十七王传》。
民心无常,惟惠之怀。语出:南朝·梁·萧子显《南齐书·高帝本纪》。
千金可失,贵在人心。
语出:南朝·梁·萧子显《南齐书·到物刘悛虞惊胡谐之传论》。
天下之务,当与天下共之,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!语出:南朝·梁·沈约《宋书·颜延之传》。
视民如伤,奚为不终?语出:隋·王通《文中子中说·事君》。
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。语出:隋·王通《文中子中说·天地》。
民存则社稷存,人亡则社稷亡。语出: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申鉴》。
国以民为根,民以谷为命。语出: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政论》。
将有作,则思知止以安人。语出: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。
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语出:唐·魏征《论时政疏·第二疏》。
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德不厚而望国之治,虽在下愚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。语出:唐·魏征《论时政疏·第二疏》。
处台榭,则欲民有栋宇之安;食膏粱,则欲民无饥寒之患;顾嫔御,则欲民有室家之欢。此人主之常道也。语出:唐·魏征《谏止聘充华疏》。
民不畏死,不可惧以罪。语出: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申鉴》。
百姓安乐,便是甲仗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仁义》。
以欲从人者昌,以人乐己者亡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俭约》。
为君之道,必须先存百姓。若损百姓以奉其身,犹割股以啖腹,腹饱而身毙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君道》。
有道之主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直谏》。
善防川者,决之使导;善理人者,宜之使言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六十九》。
三皇之为君也,无常心,以天下心为心;五帝之为君也,无常欲,以百姓欲为欲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一·不劳而理》。
邦之兴,由得人也;邦之亡,由失人也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一·辨兴亡之由》。
凡吏于土者,若知其职乎?盖民之役,非以役民而已也。语出:唐·柳宗元《送薛存义之任序》。
欲安时兴化,不先富而教之,其道无由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石芭传》。
善藏者,藏于百姓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慕容跳载记》。
人心所归,惟道与义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熊远传》。
舜之居民上,矜矜如履薄冰;禹之居民上,栗栗如恐不满;汤之居民上,翼翼乎惧不敢息。
语出:唐·欧阳询《艺文类聚·人部七·鉴戒》。
期当作说霖,天下同滂沱。语出:唐·欧阳詹《益昌行》。
邑有流亡愧俸钱。语出:唐·韦应物《寄李儋元锡》。
帝王岂有常乎?相扶即是。语出:唐·李延寿《北史·宇文贵传附宇文忻》。
人为国本,食为人命。语出:唐·李延寿《南史·郭祖深传》。
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。语出:唐·李观《项籍碑铭序》。
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。语出:唐·黄巢《题菊花》。
圣人不利己,忧济在元元。语出:唐·陈子昂《感遇三十八首》。
衣暖而忘百姓之寒,食美而忘百姓之饥,非人也。语出:唐·马总《意林》。
农人不饥,而天下肥;蚕妇不寒,而天下安。语出:唐·刘轲《农夫祷》。
兵兴则户减,户减则地荒,地荒则赋重,赋重则人贫。语出:唐·元稹《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》。
菽粟稻粱,饥谨足以充口;布帛丝纩,寒暑足以蔽形。生灵所资,莫比为急。语出:唐·颜师古《策贤良问五道》。
时人不识农家苦,将谓田中谷自生。语出:唐·颜仁郁《农家》。
结得百家怨,此身终受殃。语出:《全唐诗续补遗》。
地广非常安之术,人劳乃易乱之源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后妃传上》。
古之善政者,贵于足食;欲求富国者,必先利人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韦坚传》。
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。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魏征传》救人痪者,以重敛为病源;料兵食者,以惠农为军政。语出:宋·卢多逊等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李琪传》。
苟利于民,与资国何异?语出:宋·卢多逊等《旧五代史·周书·太祖纪》。
顺一人之颜情,为兆民之深患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。
人心不摇,邦本自固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。
汝知稼穑之艰难,则常有斯饭矣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。
非信无以使民,非民无以守国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周纪二·显王十年》自古天下离合之势,常系民心。语出:宋·辛弃疾《美芹十论·观衅》。
服民之心,必得其情。语出:宋·苏洵《申法》。
失民而得财,明者不为。语出:宋·苏轼《上文侍中论榷盐书》。
上不尽利,则民有以为生。语出:宋·苏轼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》。
力可以得天下,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。语出:宋·苏轼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。
人主之所恃者,人心而已。语出:宋·苏轼《上神宗皇帝书》。
人心之于人主也,如木之有根,如灯之有膏,如鱼之有水,如农夫之有田,如商贾之有财。语出:宋·苏轼《上神宗皇帝书》。
众而不可欺者,民也。语出:宋·苏辙《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》。
因时施宜,无害于民。语出:宋·苏辙《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》。
去民之患,如除腹心之疾。语出:宋·苏辙《上皇帝书》。
凡克己以济民,皆力行而不悔。
语出:宋·苏辙《吕大防等乞御正殿复常膳不许不允批答》。
违众举事,又不审计而轻发,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为君难论上》。
家给人足,天下大治。语出:宋·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。
民无隐情,治有异迹。语出:宋·王安石《答戚郎中启》。
国以民为本,社稷亦为民而立。语出:宋·朱熹《四书集注·孟子》。
不求不争于民,而民知逊;不求不贪于民,而民知廉。语出:宋·杨万里《见执政书》。
国之命,如人之命。人之命在元气,国之命在人心。语出:宋·杨万里《壬辰轮第一札子》。
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语出:宋·王十朋《轮对札子三首》。
有田则有民,有民则有兵。语出:宋·杨时《二程粹言·论政》。
善为政者,必重民力。语出:宋·杨时《二程粹言·论政》。
得民之劳者昌,得民之忧者康,得民之死者强。语出:宋·崔敦礼《刍言》。
舜之民,十人而九履者也;秦之民,十人而九跣者也。语出:宋·崔敦礼《刍言》。
夫民,国之基也。五仞之墙,所以不毁,基厚也;所以毁,基薄也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民为邦本,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。语出:宋·苏舜钦《诣函疏》。
矜孤养老,邦家之大政。语出:宋·苏舜钦《论五事》。
勿谓人多诈,须教吏不欺。语出:宋·王禹傅《送毋殿丞赴任齐州》。
君之不能忘民,只是一时不忘,亦不是至善。语出:宋·黎靖德《朱子语类》。
天下之乱,未有不由民不足也。语出:宋·王开祖《儒志编》。
国以民为本,民以财为命。取之过多,予者亦怨。语出:宋·林季仲《论军费札子》。
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,其心无所不谋矣。语出:宋·邵雍《渔樵对问》。
国命在乎民,民命在乎食。语出:宋·邵雍《秋怀三十六首》。
费千金为一瞬之乐,孰若散而活冻馁几千百人。语出:宋·林逋《省心录》。
能用天下之目为已之目,其目无所不观矣。语出:宋·邵雍《渔樵对问》。
百姓之有此色,正缘士大夫不知此味。语出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·论菜》。
但得众生皆得饱,不辞赢病卧残阳。语出:宋·李纲《病牛》。
养民惟恐不足,此世之所以治安也;取民惟恐不足,此世之所以败亡也。语出:宋·胡宏《知言》。
王者所以得天下者,以得民也。得民者,以得其心也。语出:宋·汪藻《奏论诸将无功状》。
轻徭薄赋,以宽民力。语出:宋·方勺《清溪寇轨》。
财利于事为轻,而民心得失为重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赵拆传》。
与其得罪于百姓,宁得罪于上官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吴芾传》。
得土地易,得人心难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杨简传》。
民陷水火,如己陷水火。语出:元·张养浩《牧民忠告》。
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语出:元·张养浩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。
稽迟害民,甚于违错。语出:元·胡祇通《官吏稽迟情弊》。
治道非一端,而其要必以食为先。语出:元·蒲道源《策问·国学策问》。
人之乱也,由夺其食;人之危也,由竭其力。语出:元·邓牧《伯牙琴·吏道》。
柔软莫过溪涧水,流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。语出:元·佚名《陈州粜米》。
驭天下者察民情,此安危之机也。语出:明·吕坤《呻吟语·御民》。
天下之安而后乐。语出:明·吕坤《呻吟语·居官》。
获饱暖之休,思作者之劳;享尊荣之乐,思供者之苦。语出:明·吕坤《呻吟语·应事》。
民贫盗起,严刑峻法莫禁也。语出:明·吕坤《呻吟语·治道》。
居大位,不能安济天下,又不能引退,久妨贤路,宁不愧于心乎?语出:明·刘元卿《贤奕编·德器》。
法无古今,便民者为良法;论无当否,利民者为至论。语出:明·章懋《枫山语录·拾遗》。
天下顺治在民富,天下和静在民乐,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。
语出:明·王廷相《慎言·御民篇》。
将兴之主,唯恐人之无言;将亡之主,唯恐人之有言。语出:明·方孝孺《杂著·娄敬》。
天下之治乱,不在一姓之兴亡,而在万民之忧乐。语出:清·黄宗羲《明夷待访录·原臣》。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语出:清·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。
不忧一家寒,所忧四海饥。语出:清·魏源《偶然吟》。
欲固民心,先厚民力。语出:清·赵尔巽等《清史稿·锡良传》。
【安邦篇】
治世之音安以乐,其政和;乱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;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语出: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序》。
明明在下,赫赫在上。语出: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。
天下者,唯有道者理之。语出:《逸周书·殷祝》。
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。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语出:《易经·系辞下》。
近者说,远者来。语出:《论语·子路》。
天下有道,则庶人不议。语出:《论语·季氏》。
治国不以礼,犹无耜而耕也。语出:《礼记·礼运》。
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。语出:《礼记·杂记下》。
惟命不于常,通善则得之,不善则失之。语出:《礼记·大学》。
君者,论一相,陈一法,明一指,以兼覆之,兼焰之,以观其盛者也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人主天下之利势也,然而不能自安也,安之者必将道也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主好要,则百事详;主好详,则百事荒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明君者,必将先治其国,然后百乐得其中。暗君者,必将急逐乐而缓治国,故忧患不可胜校也,必至于身死国亡然后止也。
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国者,重任也,不以积持之则不立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用国者,义立而王,信立而霸,权谋立而亡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国危则无乐君,国安则无忧民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国无礼则不正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所闻所见,诚以齐矣,则虽幽闲隐僻,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百乐者,生于治国者也;忧患者,生于乱国者也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乱则国危,治则国安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道存则国存,道亡则国亡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从道不从君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以族论罪,以世举贤。虽欲无乱,得乎哉?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治则衍及百姓,乱则不足及王公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令行禁止,王者之事毕矣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佚而治,约而详,不烦而功,治之至也。语出:《荀子·强国》。
善日者王,善时者霸,补漏者危,大荒者亡。出:《荀子·强国》。
观国之治乱臧否,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。语出:《荀子·富国》。
亡国至亡而知亡,至死而后知死。语出:《荀子·强国》。
征暴诛悍,治之盛也。语出:《荀子·正论》。
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;国将衰,必贱师而轻傅。语出:《荀子·大略》。
水行者表深,使人无陷;治民者表乱,使人无失。语出:《荀子·大略》。
天地合而万物生,阴阳接而变化起,性伪合而天下治。语出:《荀子·礼论》。
治者强,乱者弱,是强弱之本也。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好士者强,不好士者弱;爱民者强,不爱民者弱;政令信者强,政令不信者弱;民齐者强,民不齐者弱;赏重者强,赏轻者弱;刑威者强,刑侮者弱;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,械用兵革窥桔不便利者弱;重用兵者强,轻用兵者弱;权出一者强,权出二者弱;是强弱之常也。
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川渊枯,则鱼龙去之;出林险,则鸟兽去之。国家失政,则士民去之。语出:《荀子·致士》。
私仇不入公门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。
主贤明,则悉心以事之;不肖,则饰奸而试之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。
人主以一国目视,故视莫明焉;以一国而听,故听莫聪焉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定法》。
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:一曰“利”,二曰"威”,三曰"名"。夫利者,所以得民也;威者,所以行令也;名者,上下之所同道也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诡使》。
人主虽贤,不能独计,而人臣有不敢忠主,则国为亡国矣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三守》。
人主之大物,非法则术也。法者,编著之图籍,设之于宫府,而布之于百姓也。术者,藏之于胸中,以偶众端,而潜御群臣者也。故法莫如显,而术不欲见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难三》。
安危在是非,不在于强弱;存亡在虚实,不在于众寡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安危》。
危道有六:一曰斫削于绳之内,二曰断割于法之外,三曰利人之所害,四曰乐人之所祸,五曰危人之所安,六曰所爱不亲,所恶不疏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安危》。
安术有七:一曰赏罚随是非,二曰祸福随善恶,三曰死生随法度,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,五曰有愚智而无非誉,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,七曰有信而无诈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安危》。
为政犹沐也,虽有弃发,必为之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六反》。
夫人主不塞隙穴,而劳力于赭垩,暴风疾雨必坏。语出:《韩非子·用人》。
事因于世,而备适于事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,治国者之过也。智困于外,而政乱于内,则亡不可振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一家二贵,事乃无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事在四方,要在中央。圣人执要,四方来效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腓大于股,难于趣走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至治之国,君若桴,臣若鼓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功名》。
故吏者,民之本纲者,故圣人治吏不治民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。
国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主之所用也,七术;所察也,六微。七术:一曰众端参观,二曰必罚明威,三曰信赏尽能,四曰一听则下,五曰疑诏诡使,六曰挟知而问,七曰倒言反事。此七者,人主之所用也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六微:一曰权借在下,二曰利异外借,三曰托于似类,四曰利害有反,五曰参疑内争,六曰敌国废置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宫职可以重求,爵禄可以货得者,可亡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亡征》。
简法禁而务谋虑,荒封内而恃外援者,可亡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亡征》。
国小而家大,权轻而臣重者,可亡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亡征》。
贵人相妒,大臣隆盛,外借敌国,内困百姓,以攻怨仇,而人主弗诛者,可亡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亡征》。
大心而无悔,国乱而自多,不料境内之资,而易其邻敌者,可亡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亡征》。
上明主法,下困奸臣,以尊主安国者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。
大勇愿,巨盗贞,则天下公平,而齐民之情正矣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守道》。
古之善守者,以其所重,禁其所轻;以其所难,止其所易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守道》。
糟糠不饱者,不务粱肉;短褐不完者,不待文秀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与死人同病者,不可生也;与亡国同事者,不可存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孤愤》。
治民者,禁奸于未萌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心度》。
十过:一曰行小忠,则大忠之贼也。二曰顾小利,则大利之残也。三曰行僻自用,无礼诸侯,则亡身之至也。四曰不务听治,而好五音,则穷身之事也。五曰贪愎喜利,则灭国杀身之本也。六曰耽于女乐,不顾国政,则亡国之祸也。七曰离内远游,而忽于谏士,则危身之道也。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,而独行其意,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。九曰内不量力,外恃诸侯,则削国之患也。十曰国小无礼,不用谏臣,则绝世之势也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十过》。
摇镜则不得为明,摇衡则不得为正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利莫长于简,福莫久于安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大体》。
易其田畴,薄其税敛,民可使富也。食之以时,用之以礼,财不可胜用也。语出: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。
不信仁贤,则国空虚。无礼义,则上下乱。无政事,则财用不足。语出: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夫仁政,必自经界始。经界不正,井地不均,谷禄不平,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。经界既正,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。语出: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
今国家闲暇,及是时,般乐怠敖,是自求祸也。语出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以力假仁者霸,霸必有大国;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。汤以七十里,文王以百里。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,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。
语出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国必自伐,然后人伐之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王如施仁政于民,省刑罚,薄税敛,深耕易耨,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长上,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。语出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春省耕而补不足,秋省敛而助不给。人其疆,土地辟,田野治,养老尊贤,俊杰在位,则有庆,庆以地。语出: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王者之政,使民怯于私斗,而勇于寇战。语出:《商君书·战法》。
善治者,使跖可信;……不能治者,使伯夷可疑。语出:《商君书·画策》。
君尊则令行,官修则有常事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君臣》。
以日治者王,以夜治者强,宿治者削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去强》。
凡将立国,制度不可不察也,治法不可不慎也,国务不可不谨也,事本不可不专也。语出:《商君书·一言》。
得势之主,不参官而洁,陈数而物当。语出: 《商君书·禁使》。
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必法古。语出: 《商君书·更法》。
民不可与虑始,而可与乐成。语出: 《商君书·更法》。
国之所以治者三:一曰法,二曰信,三曰权。
语出:《商君书·修权》。
利天下之民者,莫大于治。语出: 《商君书·开塞》蠹众而木折,隙大而墙坏。语出:《商君书·修权》。
治之于其治则治,治之于其乱则乱。语出: 《商君书·说民》。
以良民治,必乱至削;以奸民治,必治至强。语出:《商君书·说民》。
善为国者,仓廪虽满不偷于农,国大民众不淫于言,则民朴一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农战第三》。
爱以身为天下,如可以托天下矣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以道莅天下,其鬼不神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故大国以下小国,则取小国;小国以下大国,则取大国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五官殊职,君不私,故国治。语出:《庄子·则阳》。
为政焉勿卤莽,治民焉勿灭裂。语出:《庄子·则阳》。
使人乃以心服,而不敢蘸,立定天下之定。语出:《庄子·寓言》。
官施而不失其宜,拔举而不失其能,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,行言自为而天下化。手挠顾指,四方之民莫不俱至,此之谓圣治。
语出:《庄子·天地》。
贤良之士众,则国家之治厚;贤良之士寡,则国家之治薄。语出:《墨子·尚贤上》。
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。语出:《墨子·兼爱下》。
利人乎即为,不利人乎即止。语出: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安危治乱,存乎上之为政也。岂可谓有命哉。语出:《墨子·非命下》。
桀之所乱,汤受而治之;纣之所乱,武王受而治之。此世未易,民未渝,岂可谓有命哉?语出:《墨子·非命上》。
否远在修近,闭祸在除怨。语出:《管子·版法》。
理乱在上也。语出:《管子·霸言》。
国大而政小者,国从其政;国小而政大,国益大。语出:《管子·霸言》。
争天下者,必先争人。明大数者得人,审小计者失人。语出:《管子·霸言》。
才能之人去亡,则宜有外难;群臣朋党,则宜有内乱。语出:《管子·参患》。
治国常富,而乱国必贫。语出:《管子·治国》。
以众击寡,以治击乱,以富击贫,以能击不能。语出:《管子·七法》。
微邪不禁,而求大邪之无伤国,不可得也。语出语出:《管子·权修》。
不偷取一世,则民无怨心。语出:《管子·牧民》。
利莫大于治,害莫大于乱。语出:《管子·正世》。
入州里,观习俗,而治乱之国可知也。语出:《管子·入观》。
远巨者可与远举,顾忧者可与致道。语出:《管子·形势》。
不量人力,令于人之所不能为,故其令废;使于人之所不能为,故其事败。语出:《管子·形势》。
乱国之俗,甚多流言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离谓》。
亡国之主一贯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。
去其害之者,故所欲必得,所恶必除,此功名之所以立也。
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博志》。
一国尽乱,无有安家;一家皆乱,无有安身;故小之定也,必恃大;大之安也,必恃小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喻大》。
治乱存亡,其始若秋毫。察其秋毫,则大物不过矣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察微》。
凡国之亡也,有道者必先去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先识》。
大匠不斫,大勇不斗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贵公》。
口之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。语出:《国语·周语》。
为川者决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。语出:《国语·周语上》。
为虺弗摧,为蛇将如何?语出:《国语·吴语》。
得国常于丧,失国常于丧。语出:《国语·晋语二》。
上医医国,其次疾人。语出:《国语·晋语》。
国将亡,本必先颠,而后枝叶从之。语出:《左传·闵公元年》。
或多难以固其国,启其疆土;或无难以丧其国,失其守宇。语出: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。
亲仁善邻,国之宝也。语出: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。
乱政亟行,所以败也。语出: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。
为国家者,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,芟夷蕴崇之,绝其本根,勿使能殖,则善者信矣!语出: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。
善人在上,则国无幸民。语出:《左传·宣公十六年》。
众怒难犯,专欲难成。合二难以定国,危之道也。语出: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。
治之其未乱,为之其未有。语出:《战国策·楚策》。
毫毛不拔,将成斧柯。语出:《战国策·楚策》。
罢无能,废无用,捐不急之官,塞私门之请。语出:《战国策·秦策》。
礼世不一其道,便国不必法古。语出: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内寇不与,外敌不可拒。语出:《战国策·燕策》。
制治于未乱,保邦于未危。语出:《尚书·周官》。
与治同道,罔不兴;与乱同事,罔不亡。语出:《尚书·太甲下》。
临下以简,御从以宽,罚弗及嗣。语出:《尚书·大禹谟》。
为善不同,同归于治;为恶不同,同归于乱。语出:《尚书·蔡仲之命》。
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,而以天下治天下。语出:《关尹子·三极》。
拨乱世,反诸正。语出:《公羊传·哀公十四年》。
世混浊而不清,蝉翼为重,千钧为轻。语出:战国·楚·屈原《卜居》。
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;谗人高张,贤士无名。语出:战国·楚·屈原《卜居》。
农夫之耨,去害苗者;贤者之治,去害义者。语出:战国·鲁·尸佼《尸子》。
扬清激浊,荡去滓秽。语出:战国·鲁·尸佼《尸子》。
佞人之在君侧者,若社之有鼠也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外篇重而异者十四》。
臣疑君而无不危国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德立》。
君明臣直,国之福也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君人》。
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,有易君而无易民。汤、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,桀、纣非得跖、跻之民以乱也。民之治乱在于上,国之安危在于政。
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逸文》。
文武并用,长久之术也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。
毫厘不伐,将用斧柯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其为政也,善因祸而为福,转败而为功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。
亡国之大夫,不可以国存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
轻虑者不可以治国,独智者不可以存君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。
兴必虑衰,安必思危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去一利百,民乃慕泽;去一利万,政乃不乱。语出:汉·黄石公《三略》。
兽穷则啮,鸟穷则啄。语出: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偏听生奸,独任成乱。语出:汉·邹阳《狱中上梁王书》。
诛恶及本,本诛则恶消;振裘持领,领正则毛理。语出:汉·杨伦《上书案坐任嘉举主罪》。
豺狼横道,不宜复问狐狸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孙宝传》。
安者非一日而安也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贾谊传》。
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鲍宣传》。
阒内不理,无以整外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王尊传》。
上因天时,下尽地财,中用人力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。
治国者若耨田,去害苗者而已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。
太刚则折,太柔则卷,圣人正在刚柔之间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泛论训》。
治国譬若张瑟,大弦短,则小弦绝矣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。
善举事者,若乘舟而悲歌,一人唱而千人和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。
扁鹊不能肉白骨,微箕不能存亡国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非鞅》。
说西施之美无益于容,道尧舜之德无益于治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遵道》。
贤圣治家非一宝,富国非一道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力耕》。
筑城者,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;畜民者,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未通》。
治大者不可以烦,烦则乱;治小者不可以怠,怠则废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刺复》。
贪鄙在率不在下,教训在政不在民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疾贪》。
善为政者,弊则补之,决则塞之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申韩》。
玉屑满箧,不为有宝;诵《诗》《书》负笈,不为有道;要在安国家,利人民,不苟文繁众辞而已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相刺》。
善为国者,天下之下我高,天下之轻我重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力耕》。
善政者恤民之患,除民之害也。语出:汉·桓宽《政要论·兵要》。
为国者,必先知民之所苦,祝之所起,然后设之以禁。语出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述赦》。
治世者若登丘矣,必先蹑其卑者,然后乃得履其高。语出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衰制》。
一人吁嗟,王道为亏。语出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救边》。
国之所以存者治也,其所以亡者乱也。语出:汉·王符《潜夫论》。
举网以纲,千目皆张;振裘持领,万毛自整。语出:汉·桓谭《新论·离事》。
存不忘亡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指武》。
政有三而已:一曰因民,二曰择人,三曰从时。
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尊贤》。
不能独断,以人言断者,殃也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君道》。
有不能治民之吏,而无不可治之民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下》。
民之治乱,在于吏;国之安危,在于政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大政下》。
圣人之于天下,耻一物之不知。语出:汉·扬雄《法言·君子》。
治不忘乱,安不忘危。语出:汉·扬雄《冀州箴》。
王良登车,马不罢驽;尧舜为政,民无狂愚。语出:汉·王充《论衡·率性》。
治世御众,建立辅弼,诫在面从。语出:三国·魏·曹操《求言令》。
危生于安,亡生于存,乱生于治。语出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便宜十六策·思虑》。
绵绵不绝,必有乱结;纤纤不伐,必成妖孽。语出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治乱》。
焰焰不灭,炎炎若何。语出:三国·魏·王肃《孔子家语·观周》。
存亡祸福皆己而已,天灾地妖不能加也。语出:三国·魏·王肃《孔子家语·仪解》。
器大者不可以小道治,势动者不可以争竞扰。语出:晋·干宝《晋纪·总论》。
先师有遗训:忧道不忧贫。
语出:晋·陶渊明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》。
大匠构屋,必大材为栋梁,小材为榱僚,苟有所中,尺寸之木无弃也。语出:晋·傅玄《傅子》。
世质则官少,世文则吏多。语出:晋·傅玄《傅子》。
良骏败于拙御,智士踬于暗世。语出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官理》。
达治乱之要者,遏将采之患。语出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用刑》。
明君治难于其易,去恶于其微。语出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用刑》。
浚井不谍则泥泞滋积,嘉谷不耘则荑莠弥蔓。语出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博喻》。
世治则礼详,世乱则礼简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袁涣传》。
天下犹人之体,腹心充实,四肢虽病,终无大患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杜畿传》。
治疾及其未笃,除患贵其未深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骆统传》。
伐罪吊民,古之令轨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。
定国之术,在于强兵足食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。
存不忘亡,安必虑危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权传》。
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,治其身者慎其所习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》。
机权多门,是纷乱之源也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夏侯玄传》。
吏多民烦,欲以之弊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步骘传》。
亡国之主,自谓不亡,然后至于亡;圣贤之君,自谓将亡,然后至于不亡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高堂隆传》。
乱不极,则治不形。语出:晋·陆机《辨亡论》。
暗于治者,唱繁而和寡;审乎物者,力约而功竣。语出:晋·陆机《演连珠》。
沧海横流,玉石同碎。语出:晋·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。
犯上难,摄下易。语出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品藻》。
齐桓修霸,务为内政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。
积弊之后,易致中兴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李固传》。
存不忘亡,安不讳危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文苑列传》。
善人为国,三年乃立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郎颤传》。
有其有者安,贪人有者残。残灭之政,虽成必败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臧宫传》。
人少官多,十羊九牧,今宜存要去闲,并小为大。语出:唐·魏征《隋书·杨尚希传》。
惧谗邪,则思正身以黜恶。语出:唐·魏征《谏大宗十思疏》。
善堙川者必杜其源,善防奸者必绝其萌。语出: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政论》。
思其所以危,则安矣;思其所以乱,则治矣;思其所以亡,则存矣。
语出:唐·魏征《论时政疏·第三疏》。
善为水者,引之使平;善化人者,抚之使静。语出:唐·魏征《隋书·孝义传传论》。
安人之术,莫如善政。语出:唐·魏征《隋书·樊子盖传》。
和而不同,事君之常道。语出:唐·魏征《隋书·宇文述等传传论》贫可富,乱可治。语出:唐·韩愈《太原王公墓志铭》。
经纬天地之谓文,戡定祸乱之谓武。语出:唐·韩愈《贺册尊号表》。
川不可防,言不可弭。语出:唐·韩愈《子产不毁乡校颂》。
百孔千疮,随乱随失,其危如一发引千钧。语出:唐·韩愈《与孟尚书书》。
天下安危,宰相之能否可见。语出:唐·韩愈《太傅董公行状》。
善医者,不视人之瘠肥,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;善计天下者,不视天下之安危,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。
语出:唐·韩愈《杂说四首》。
善除害者察其本,善理疾者绝其源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》。
智以险昌,愚以险亡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》。
王者发施号令,所以齐其俗,一其心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》。
善为理者,举其纲,疏其网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》。
善防川者,决之使导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采诗》。
弘爱人屈己之道,酌因时适变之宜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贺除虔王等表》。
先乡社之治,以浃于举郡;首队伍之法,以及于成师。犹言数者,起一而至万,操律者,本黄钟以及八音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答饶州元使书》。
善人在患,不救不祥;恶人在位,不去亦不祥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救沈志》。
可行必守,有弊必除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为容州窦中丞谢上表》。
兴废由人事,山川空地形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金陵怀古》。
善为政者,纲举而网疏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刘颂传》。
天下大器,一安难倾,一倾难正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刘颂传》。
时方颠沛,则显不如隐;万物思治,则默不如语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袁宏传》。
居上者,不以至公理物;为下者,必以私路期荣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袁宏传》。
一轨九州,同风天下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苻坚载记上》。
理国要道,实在公平正直。语出:唐·房玄龄《公平正直对》。
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语出: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。
灭六国者,六国也,非秦也;族秦者,秦也,非天下也。语出: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。
兴国之君,先修人事,次尽地利。语出:唐·李延寿《北史·崔宏传附崔浩》。
宫省则事省,事省则人清;官烦则事烦,事烦则人浊。语出:唐·李延寿《北史·苏绰传》。
肉食谋何失,藜藿缅纵横。语出:唐·陈子昂《感遇三十八首》。
礼之大本,以防乱也。语出:唐·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。
若贵而愚,贱而圣且贤,以是而妨之,其为理本大矣。语出:唐·柳宗元《逆论》。
乱者思理,危者求安。语出:唐·柳宗元《礼部为文武百察请听政表》。
天下之道,理安斯得人者也。语出:唐·柳宗元《封建论》。
有非常之君者,必有非常之臣;有非常之臣者,必有非常之绩。
语出:唐·王勃《上绛州上官同马书》。
剪恶如草,扬奸如秕。语出:唐·皮日休《手箴》。
自古经纶足是非,阴谋最忌夺天机。语出:唐·司空图《有感》。
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纳谏》。
人臣事主,顺旨甚易,忤情尤难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慎终》。
治国犹如栽树,本根不摇,则枝叶茂荣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政体》。
自古失国之主,皆为居安忘危,处治忘乱,所以不能长久。
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政体》。
善为政者,防于未然,均其有无,省其徭役。语出:唐·张九龄《敕处分十道朝集使》。
吴王事事堪误国,未必西施胜六宫。语出:唐·陆龟蒙《吴宫怀古》。
能扶天下之危者,必据天下之安;能除天下之忧者,必享天下之乐。语出:唐·杨炯《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》。
非武功不能以定祸乱,非文德不能以致太平。语出:唐·李翱《论事疏表》。
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。语出:唐·罗隐《西施》。
家国兴亡自有时,吴人何苦怨西施。语出:唐·罗隐《西施》。
为国者同于理身。身或不和,则药石之,针灸之。语出:唐·李华《国之兴亡解》。
致治之君,远谗佞,近忠良,屈己以伸人,故能成其治;为乱之主,亲不肖,疏贤臣,虐下以恣情,用能成其乱。语出:唐·许敬宗《举贤良诏》。
邦国安危,亦如人之身。当四体和平之时,长宜调适,以顺寒暄之节。如恃安自忽,则疾患旋生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李珏传》。
理生于危心,乱生于肆志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李绛传》。
古之善为天下者,计大而不计小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陈子昂传》。
十羊九牧,其事难行;一国三公,适从焉在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刘子玄传》。
昵小人,疏君子,而欲至治,非所闻也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魏征传》。
连盟翻灭郑,仁义反亡徐。语出:北周·庾信《奉和永丰殿下言志》。
安天下于覆盂,其功可大。语出:宋·王安石《归田录》。
圣人之政,仁足以使民不忍欺,智足以使民不能欺,政足以使民不敢欺。语出:宋·王安石《三不欺》。
官有定员,则进趣虽多,不能为滥。语出:宋·王安石《看详杂议》。
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,难矣。语出:宋·苏洵《审势》。
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。语出:宋·苏洵《审敌》。
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。语出:宋·苏轼《朝辞赴定州论事状》。
击去盗易,使无盗难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四达斋铭》。
天下无事,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,天下有事,则匹夫之言重于泰山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御试制科策》治身莫先于孝,治国莫先于公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司马温公行状》。
为国有三计:有万世之计,有一时之计,有不终月之计。
语出:宋·苏轼《策别十八》。
始终得其正,天下合于一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后正统论·辩论三》。
治其本,朝令而夕从;救其末,百世不改也。
语出:宋·苏轼《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》。
为国不可以生事,亦不可以畏事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》。
天下治乱,出于下情之通塞。语出:宋·苏轼《朝辞赴定州论事状》。
古之贤人君子,大智经营,莫不除害兴利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录进单吴中水利书》。
诛一乡之奸,则一乡之人悦;诛一国之奸,则一国之人悦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策别十七》。
拨乱反正,承平百年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参定叶祖洽廷试策状》。
天下之学者莫不欲仕,仕者莫不欲贵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策别》。
自古在昔,治少乱多。语出:宋·苏轼《贺韩丞相启》。
诚国是之先定,虽民散而可收。语出:宋·苏轼《谢中书舍人启》。
君臣不相安,天下必亡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大臣论》。
断蛇不死,刺虎不毙,其伤人则愈多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续欧阳子朋党论》。
财之不丰,兵之不强,吏之不择,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。语出:宋·苏轼《思治论》。
礼之正国,犹绳墨之于曲直;其以止患,犹堤防之于江河。语出:宋·苏辙《常安民太常博士》。
礼乐为本,刑政为末。语出:宋·苏辙《河南府进士策问》。
政无旧新,以便民为本。语出:宋·苏辙《傅尧俞御史中丞》。
居之以强力,发之以果敢,而成之以无私。语出:宋·苏辙《新论》。
主大计者,必执简以御繁。语出:宋·苏辙《上皇帝书》。
制其末而不穷其源,见其粗而未识其精。语出:宋·苏辙《上皇帝书》君子为国,正其纲纪,治其法度。语出:宋·苏辙《新论》。
得已而不已,不得已而已之,二者皆乱也。语出:宋·苏辙《晋武帝》。
善善而不能用,恶恶而不能去,此其所以亡也。语出:宋·苏辙《论所言不行札子》。
为国者当务实。语出:宋·苏辙《民赋叙》。
富国有道,无所不恤者,富之端也。语出:宋·苏辙《上皇帝书》。
强臣专国,则天下震动而易乱。语出:宋·苏辙《新论》。
财之不足,是为国之先务也。语出:宋·苏辙《上皇帝书》。
帝王之治,必先正风俗。风俗既正,中人以下,皆自勉以为善;风俗一败,中人以上,皆自弃而为恶。语出:宋·苏辙《论台谏封事留中不行状》。
天下之弊安在哉?在乎中外小大之臣,各居其官而不知其职也。
语出:宋·王十朋《应诏陈弊事》。
将欲治外,必安其内。不有小忍,则不能成大谋。语出:宋·王十朋《论广海二寇札子》。
下者尽力而无耗弊,上者量民而用有节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原弊》。
使为恶者不得幸免,疑似者有所辩明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春秋论》。
礼乐,治民之具也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武成王庙问进士策》。
下之共上勤而不困,上之治下简而不劳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本论》。
萌芽起微孽,辨别乖先风;剪除初非难,长养遂成患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寄生槐》。
善治病者,必医其受病之处;善救弊者,必寻其起弊之源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准诏言事上书》。
正者,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;统者,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正统论》。
少也用其力,老也优其秩。
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内殿承制桑逵可左监门卫将军致仕制》。
治道备,人斯为善矣;治道失,人斯为恶矣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答李诩书》。
广引深远,以明治乱之原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准诏言事上书》。
善为政者,必重民力。语出:宋·杨时《二程粹言·论政篇》。
治一县者,须一县事皆在胸次;治一州者,须一州事皆在胸次。语出:宋·佚名《州县提纲》。
圣人能立言,不能使人从其言。施之明君,则为政之师也;施之庸主,则饰非之资也;用之君子,则嘉言之本也;用之小人,则巧言之助也。
语出:宋·王禹傅《既往不咎论》。
制动必原静,治人先正心。语出:宋·赵汴《书琴坛》。
君子小人,方圆不相人,曲直不相投,贪廉进退不相侔,动静语默不相应,如此而望议论协和、政令平允,安可得耶!
语出:宋·富弼《论辨邪正》。
古者,国之玫事,未有不成于学者也。语出:宋·刘岑《全州学记》。
自古为国家者,夷狄强盛不足患,财货空匮不足患,惟人才衰少为最大患。
语出:宋·徐鹿卿《经筵奏己见》。
君子思兴,小人思坏;思兴召祥,思坏召怪。语出:宋·邵雍《君子吟六首》。
天地和则万物生,君臣和则国家平。语出:宋·刘清之《戒子通录》。
予之则喜,夺之则怨,虽人所不免,苟夺之以理,亦无可怨者。语出:宋·毕仲游《官冗议》。
官吏浮冗,最为天下之大患。语出:宋·毕仲游《试荫补人议》。
人皆以饥寒为患,不知所患者正在不饥不寒尔。语出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。
足食足兵而人才足用,则天下不难理矣。语出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高位而忘颠覆,未有不颠覆者。语出:宋·苏舜钦《乞纳谏书》。
公与私不并行,恩与法不两立。以公灭私、以法灭恩者治,以私害公、以恩弃法者乱。此古今不易之道也。语出:宋·汪藻《奏论邢焕孟忠厚除授不当状》。
天下有正道,邪不可干。以邪干正者,国不治。语出:宋·林逋《省心录》。
上疑下欺,君臣乃离。语出:宋·柳开《默书》。
族盛卑邑,邦大下国。语出:宋·柳开《时鉴》。
数人而居一官,则不竞其公而竞其私;数人而治一事,则任其功而不任其责。语出:宋·杨万里《冗官》。
真赝不同物,治乱不同日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拙制伤锦,迂政损国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救乱之世不语儒,求治之世不语战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居安而念危,则终不危;操治则虑乱,则终不乱。语出:宋·宋祁《直言对》。
射幸数跌,不如审射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魏纪》。
开直言,广视听,理之萌也。甘谄谀,蔽近习,乱之象也。
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。
朝廷宜一,大臣当和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晋纪》。
明主好要,暗主好详;主好要则百事详,主好详则百事荒。
语出:宋·司马光《稽古录》。
内寇不除,何以攘外?近郊多垒,何以服远。语出:宋·岳飞《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》。
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语出: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。
不读书有权,不识字有钱,不晓事倒有人夸荐,老天只恁忒心偏。语出:元·佚名《朝天子》。
为政者不难于始,而难于克终也。语出:元·张养浩《牧民忠告》。
天下之事,非一人所能周知,亦非一人所能独成,必兼收博采,治理可望焉。语出:元·张养浩《风宪忠告·荐举第六》。
武以戡乱,文以守成。语出:元·姚燧《郭野斋诗集序》。
外有敌国,则其计先自强。自强者人畏我,我不畏人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董槐传》。
励精图治,将大有为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神宗纪赞》。
政纲虽举,必求益其所未至;德泽虽布,必思及其所未周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薛极传》。
锄一恶,长十善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毕士安传》。
君骄臣谄,此邦之所繇丧也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沈铢等传传论》。
以正守国,以奇用兵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李琼传》。
销患于未形,保治于未然。语出:明·方孝孺《豫让论》。
斩草除根,萌芽不发;斩草不除根,春至萌芽再发。语出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。
天下动之至易,安之至难。语出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
将相和调,则士豫附。语出:明·海瑞《复叶立斋·陈熙斋诸年丈》。
朝无小人,君子道长。语出:明·海瑞《乞治党邪言官疏》。
交则泰,不交则否,自古皆然。语出:明·王鳌《亲政篇》。
上下之情,壅而不通,天下之弊,由是而积。语出:明·王鳌《亲政篇》。
君臣不以道合,而以功利相济者,鲜能保其终。语出:明·胡居仁《居业录·帝王》。
顺理处事自治,人心自服。语出:明·胡居仁《居业录·学问》。
自古到今,乱日常多,治日常少。语出:明·刘基《郁离子·天道》。
理乱丝者,必凝者志;治乱国者,在定其趋。语出:明·刘基《拟连珠》。
剔大蠹者,木必凿;去大奸者,国必伤。语出:明·刘基《拟连珠》。
忧常在心,则民安国固。语出:明·归有光《应制策·隆庆元年浙江程策》。
自古大乱之世,未有无圣人而可以致治者。语出:明·归有光《应制策·第四问》。
天下得之至艰,守之尤至艰。语出:明·归有光《应制策·河南策问对》。
圣人恶似是而非之人,国家忌似是而非之论。语出:清·魏源《默觚·治篇》。
弊之难去,其难在仰食于弊之人乎!语出:清·魏源《〈淮北票盐志〉序》。
烛火不剪烛不燃,蟬蠹不蠲书不全。语出:清·魏源《行路难》。
足食足兵,为治天下之具。语出:清·魏源《默觚·治篇》。
去弊当治其本,本未治而徒去其末,虽众人之所暂快,而贤知之所深虑。语出:清·陈宏谋《五种遗规》。
威人者灭,服人者昌。语出:清·沈德潜《古诗源·越群臣祝》。
圣贤之言,因时而变,所以救其失也;不模古而行,所以致其真。语出:清·唐甄《潜书·辨儒》。
际兹国步艰难,方当拨乱反正。语出:清·冯桂芬《复庄卫生书》。
千秋龟鉴示兴亡,仁义从来为国宝。语出:清·张映斗《咸阳》。
人君贵明不贵察。语出:清·张廷玉等《明史·蔡时鼎传》。
国之将亡也,先自戕其善类,而水旱盗贼乘之。故祸乱之端,士君子恒先被其毒。语出:清·张廷玉等《明史·杨琏等传赞语》。
除恶不尽,必留后祸。语出:清·赵尔巽等《清史稿·洪秀全传》。
治世之官详于下,乱世之官叠于上。语出:清·钟铰《颜习斋先生言行录·禁令》。
大智兴邦,不过集众思;大愚误国,只为好自用。语出:清·金缨《格言联璧·从政》。
乱极则治,暗极则光。语出:太平天国·洪秀全《原道醒世训》。
【德治篇】
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少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语出:《易经·系辞下》。
怀其宝而迷其邦,可谓仁乎?语出:《论语·阳货》。
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语出:《论语·为政》。
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众星共之。语出:《论语·为政》。
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。语出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语出: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
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语出: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。
贤君必恭俭礼下,取于民有制。语出: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
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治人不治,反其智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民之归仁也,犹水之就下,兽之走圹也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国君好仁,天下无敌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为渊驱鱼者,獭也;为丛驱爵者,鹤也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仁者无敌。语出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语出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污,池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
语出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,其失天下也以不仁。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。天子不仁,不保四海;诸侯不仁,不保社稷;卿大夫不仁,不保宗庙;士庶人不仁,不保四体。
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可以有夺人国,不可以有夺人天下;可以有窃国,不可以有窃天下也。语出:《荀子·正论》。
仁人在上,则农以力尽田,贾以察尽财,百工以巧尽械器。
语出:《荀子·荣辱》。
彼仁义者,所以修政者也;政修则民亲其上,乐其君,而轻为之死。
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临事接民而以义应变,宽裕而多容,恭敬以先之,政之始也;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,政之隆也;然后进退诛赏之,政之终也。
语出:《荀子·致士》。
知强大者不务强也,虑以王命,全其力,凝其德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聚敛者,召寇、肥敌、亡国、危身之道也,故明君不蹈也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筐箧已富,府库已实,而百姓贫,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修礼者王,为政者强,取民者安,聚敛者亡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五疾,上收而养之,材而事之,宫施而衣食之,兼覆无遗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诚以其国为王者之所,亦王;以其国为危殆灭亡之所,亦危殆灭之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威严猛厉,而不好假道人,则下畏恐而不亲,周闭门而不竭;若是,则大事殆乎驰,小事殆乎遂。和解调通,好假道人,而无所凝止之,则奸言并至,尝试之说蜂起,若是,则听大事烦,是又伤之也。
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言室满室,言堂满堂,是谓圣王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难三》。
善为吏者树德,不能为吏者树怨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。
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早服谓之重积德。重积德则无不克。语出:《老子》。
克核太至,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。语出:《庄子·人间世》。
维圣哲以茂行兮,苟得用此下土。语出:战国·楚·屈原《离骚》。
独王之国,劳而多祸。语出:《管子·形势》。
上好本,则端正之士在前;上好利,则毁誉之士在侧。语出: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。
杀戮重而心不服,则上位危矣。语出:《管子·牧民》。
善罪身者,民不得罪也。语出:《管子·小称》。
子不能治子之身,恶能治国政?语出:《墨子·公孟》。
贤君无私怨。语出:《列子·力命》。
不义不昵,厚将崩。语出: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。
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。语出: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一年》。
无德而禄,殃也。语出: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。
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。语出: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。
救灾恤邻,道也。语出:《左传·僖公十三年》。
众怒不可蓄。语出: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。
宽以济猛,猛以济宽,政是以和。语出: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。
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。语出:《国语·周语上》。
勒民以自封,死无日矣。语出:《国语·楚语》。
君子之爱人也,以德;细人之爱人也,以姑息。语出:《礼记·檀弓上》。
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语出:《礼记·礼运》。
在上位不陵下,在下位不援上。语出:《礼记·中庸》。
代虐以宽,兆民允怀。语出:《尚书·伊训》。
德惟治,否德乱。语出: 《尚书·太甲下》。
弗虑胡获?弗为胡成?语出:《尚书·太甲下》。
意莫高于爱民,行莫厚于乐民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下二十二》。
君无违德,何患于彗?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外篇重而异者六》。
人主贤,则人臣之言刻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达郁》。
水出于山而走于海,水非恶山而欲海也,高下使之然也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审己》。
水泉源深,则鱼鳖归之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功名》。
循法之功,不足以高世;法古之学,不足以制今。语出:《战国策·赵策》。
无德而贿丰,祸之胎也。语出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遏利》。
德薄者恶闻美行,政乱者恶闻治言。语出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贤难》。
善为吏者树德,不善为吏者树怨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至公》。
圣人为善若恐不及,备祸若恐不免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。
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,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泛论训》。
树高者鸟宿之,德厚者士趋之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说丛》。
功无大小,德无多少,人须仰恃赖之者,则为美矣。语出:汉·王充《论衡·感类》。
记人之功,忘人之过,宜为君者也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陈汤传》。
怠情忽略,必乱其政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孔安国传》。
以知能治民者,泅也;以道德治民者,舟也。语出:汉·荀悦《申鉴·政体》。
行德则兴,倍德则崩。语出:汉·戴德《大戴礼记·武王践昨》。
君子不患位之不尊,而患德之不崇;不耻禄之不夥,而耻智之不博。语出:汉·张衡《应问》。
明主不掩人之美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。
顺之者昌,逆之者不死则亡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。
暴得者必暴亡,强取者必后无功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龟策列传》。
有德者昌,恃力者亡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。
始于忧勤,终于逸乐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。
仁者爱万物,而智者备祸于未形,不仁不智,何以为国?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
盛饰入朝者,不以私污义。语出:汉·邹阳《狱中上梁王书》。
贵爵而贱德者,虽为天子,不尊矣。语出: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。
欲政之速行也,莫善乎以身先之;欲民之速服也,莫善乎以道御之。语出:三国·魏·王肃《孔子家语·入官》。
灾妖不胜善政,寤梦不胜善行。语出:三国·魏·王肃《孔子家语·仪解》。
可怀以德,难屈以力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三少帝纪》。
治世以大德,不以小惠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。
得人者,先得之于己者也;失人者,先失之于己者也。语出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广譬》。
非威德无以致远,非慈厚无以怀民。语出:《唐太宗集·君体》。
务广德者昌,务广地者亡。语出:唐·魏征《隋书·东夷传传论》。
御之良者,不在烦策;政之善者,无取严刑。语出:唐,魏征《隋书·酷吏传传论》。
为政以德则治,不以德则乱也。语出: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尚书》。
德化厚,百姓安也。语出: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〈老子·道经〉》。
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语出: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。
仁函于肤,刃莫毕屠。语出:唐·柳宗元《贞符并序》。
为君使无私之光及万物,蛰虫昭苏萌草出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鸦九剑》。
东风不择木,吹煦长未已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杏园中枣树》。
为国者,皆患吏之贪,而不知去贪之道也;皆欲吏之清,而不知致清之由也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使官吏清廉在均其禄厚其俸》。
理人为循吏,理财为能臣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》。
以智谋而进者,有时而衰;以朴厚而知者,无迹而固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唐故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王公神道碑》。
修身而不能及治者有矣,未有不自己而能及民者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答饶州元使君书》。
风行草偃,其势必然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谢兵马使朱郑等官表》。
威行如秋,仁行如春。语出:唐·韩愈《与凤翔邢沿书书》。
莫取金汤固,长令宇宙新。语出:唐·杜甫《有感》。
政不以利淫,振雷霆之威。语出:唐·王维《京兆尹张公德政碑》。
众怒难任,蓄怨终泄。语出:唐·陆贽《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》。
仁君在上,则海内无馁殍之人。语出:唐·陆贽《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五条》。
帝身且不德,能帝天下乎?能主家国乎?语出:唐·皮日休《六箴序》。
待士慕谦让,莅民尚宽平。语出:唐·陈子昂《座右铭》。
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源泉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君道》。
忠厚积则致太平,浅薄积则致危亡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公平》。
明主思短而益善,暗主护短而永愚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求谏》。
我愿君王心,化作光明烛。不照绮罗筵,只照逃亡屋。语出:唐·聂夷中《伤田家》。
纣能索铁,天下惧之如虎狼;尧不胜衣,天下亲之如父母。语出:唐·罗隐《强弱》。
若以勤俭为志,则臣下守法,官无邪人。语出:唐·李溶《松窗杂录》。
定祸乱者,武功也;能复制度、兴太平者,文德也。语出:唐·李翱《论事疏表》。
国安危在于政。政以法,暂安焉必危;以德,始不便焉终治。
语出:唐·韩琬《上睿宗论时政疏》。
譬如猛兽,物不能害,反为毛间虫所损食耳。语出:唐·李延寿《北史·隋宗室诸王传》。
臣之噤口卷舌,而乱亡随之也。语出:宋·苏洵《谏论》。
易以理服,难以力胜。
语出:宋·苏轼《两浙转运副使孙昌龄可秘阁校理知福州》。
以武功定祸乱,以文德致太平。语出:宋·苏轼《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》。
上有毫发之意,则下有丘山之取。语出:宋·苏辙《久旱乞放民间债欠贴黄》。
但得官清吏不横,即是村中歌舞时。语出:宋·陆游《春日杂兴》。
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伶官传序》。
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与颜直讲》。
勿谓人多诈,须教吏不欺。语出:宋·王禹傅《送毋殿丞赴任齐州》。
禹恶衣菲食,卑其宫室,而尽力为民,执心谦冲,不自盈大。
语出:宋·司马光《稽古录》。
治国之道,在乎宽猛得中。宽则政令不成,猛则民无措手足。
语出:宋·朱熹《宋名臣言行录前集》。
宽而见畏,严而见爱,皆圣贤之难事。语出:宋·朱熹《宋名臣言行录前集》。
任官者,宁以事胜人,无以人胜事。语出:宋·杨万里《冗官》。
服天下之心不以威。以威服人,未有能服者也。语出:宋·王开祖《儒志编》。
言路开则治,宫路塞则乱,治乱者系乎言路而已。语出:宋·范祖禹《唐鉴》。
为政以德,一似灯相似,油多便灯自明。语出:宋·黎靖德《朱子语类》。
有是德,便有是政。语出:宋·黎靖德《朱子语类》。
治家而无信,不可行于家;治国而无信,则不可行于国。语出:宋·林之奇《文侯不爽猎人期》。
当官之法,唯有三事:曰清,曰慎,曰勤。
语出:宋·吕本中《官箴》。
无私乃时雨,不杀是天声。语出:宋·石延年《曹太尉西师》。
上安下顺,弊绝风清。语出:宋·周敦颐《拙赋》。
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。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。语出:宋·张唐英《蜀祷杌》。
仕不必达,要之无愧。语出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。
人君之学不在于遍读杂书,多知小事,在于正心诚意,少私寡欲。语出:宋·晁说之《晁氏客语》。
自古昔以来,国之乱臣,家之败子,才有余而德不足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周纪》。
大厦不倾,匪一瓦之积;黎庶之安,乃众贤之力。语出:明·方孝孺《瓦》。
使人畏威,不若使人畏义。语出:明·方孝孺《逊志斋集·右第一章》。
以威胜,不如以德胜。语出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。
民生以德义为本,兵事以民为本。语出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。
德而不威,其国外削;威而不德,其民内溃。语出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。
用武则先威,用文则先德。语出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
有道伐无道,无德让有德。语出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
圣贤耻独善,所贵匡时艰。语出:明·屈大均《别王二丈予安》。
仁陷于愚,固君子之所不与也。语出:明·马天锡《东田文集·中山狼传》。
古今败国者皆自败矣。语出:明·胡居仁《居业录·圣贤》。
君子用世,随大随小,皆全力赴之。语出:清·魏源《默觚·治篇》。
专欲无成,犯众兴祸。语出:清·申涵煜《省心短语》。
不独为利而仕不可,为名亦不可。语出:清·王豫《蕉窗日记》。
诗书焚后今犹在,到底阿房不耐烧。语出:清·丁尧臣《咏阿房宫》。
相是一时之治乱,史关千古之是非。
语出:清·钟钹《颜习斋先生言行录·学人》。择良吏,轻赋役,则养民之要也。语出:清·郑端辑《朱子学归》。
【法令篇】
君子以明慎用刑,而不留狱。语出:《易经·旅》。
节以制度,不伤财,不害民。语出:《易经·节》。
辟言不信,如彼行迈,则靡所臻。语出:《诗经·小雅》。
片言可以折狱。语出:《论语·颜渊》。
刑罚不中,则人无所错乎足。语出:《论语·子路》。
见可杀焉,然后杀之。语出: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;师旷之聪,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。语出: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,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。语出: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。
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,不能使人巧。语出: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公私不可不明,法禁不可不审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道法万全,智能多失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夫悬衡而知平,设规而知圆,万全之道也。释规而任巧,释法而任智,惑乱之道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国有常法,虽危不亡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明主之道,必明于公私之分,明法制,去私恩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凡败法之人,必设诈诧物以求亲,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,此暴君乱主之所以惑也,人臣贤佐之所以侵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故先王以道为常,以法为本。本治者名尊,本乱者名绝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巧匠目意中绳,然必先以规矩为度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绳直而枉木斫,准夷而高料削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一民之轨莫如法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古有世治之民,奉公法,废私术,专意一行,具以待任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峻法,所以禁过外私也;严刑,所以遂令惩下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法不信,则君行危矣;刑不断,则邪不胜矣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法不阿贵,绳不挠曲。法之所加,智者弗能辞,勇者弗能争。刑过不避大臣,赏善不遗匹夫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国无常强,无常弱。奉法者强,则国强;奉法者弱,则国弱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故当今之时,能去私曲,就公法者,民安而国治;能去私行,行公法者,则兵强而敌弱。故审得失,有法度之制者,加于群臣之上,则主不可欺以诈伪;审得失,有权衡之称者,以听远事,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释法术而任心治,尧不能正一国。去规矩而妄意度,奚仲不能成一轮。语出:《韩非子·用人》。
凡法令更,则利害易;利害易,则民务变。语出: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。
好以智矫法,时以私杂公,法禁变易,号令数下者,可亡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亡征》。
法败则国乱,民怨则国危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难一》。
法与时转则治,治与世宜则有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心度》。
上下交朴,以道为舍。故长利积,大功立,名成于前,德垂于后,治之至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大体》。
君无术则弊于上,臣无法则乱于下。此不可一无者,帝王之具也。出:《韩非子·定法》。
为治者用众而舍寡,故不务德而务法。语出:《韩非子·显学》。
夫砥砺杀矢,而以妄发,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。然而不可谓善射者,无常仪的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问辩》。
明主之国,令者,言最贵者也,法者,事最适者也。言无二贵,法不两适,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,必禁。语出:《韩非子·问辩》。
治国之有法术赏罚,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,水行之有轻舟便楫也,乘之者遂得其成。伊尹得之,汤以王。管仲得之,齐以霸。商君得之,秦以强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。
今家人之治产也,相忍以饥寒,相强以劳苦,虽犯军旅之难,饥谨之患,温衣美食者,必是家也。相怜以衣食,相惠以佚乐,天饥岁荒,嫁妻卖子者,必是家也。故法之为道,前苦而长利;仁之为道,偷乐而后穷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六反》。
夫凡国博君尊者,未尝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于下者也。是以君人者,分爵制禄,则法必严以重之。夫国治则民安,事乱则邦危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制分》。
婢妾之言听,爱玩之智用,外内悲惋,而数行不法者,可亡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亡征》。
圣王之立法也,其赏足以劝善,其威足以胜暴,其备足以完法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守道》。
知术之士,必远见而明察;不明察,不能烛私。能法之士,必强毅而劲直;不劲直,不能矫奸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孤愤》。
人主者,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。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,不闻有民乱而有独治之吏,故明主治吏不治民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。
有度难,而无度易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治强生于法,弱乱生于阿。君明于此,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。爵禄生于功,诛罚生于罪。臣明于此,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。君通于不仁,臣通于不忠,则可以王矣。
语出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。
椎锻者,所以平不夷也,榜檠者,所以矫不直也。圣人之为法也,所以平不夷,矫不直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。
夫立法令者,所以废私也;法令行,而私道废矣。私者,所以乱法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诡使》。
凡术也者,主之所以拟也;法也者,官之所以师之。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,以至于境内日见法,又非其难者也。语出:《韩非子·诡使》。
道私者乱,道法者治。语出:《韩非子·诡使》。
绳墨之起,为不直也。语出:《荀子·性恶》。
五寸之矩,正天下之方。语出:《荀子·不苟》。
刑称罪则治,不称罪则乱。语出:《荀子·正论》。
上文下安,功名之极也。语出:《荀子·致士》。
礼及身而行修,义及国而政明,以及礼挟而贵名白,天下愿,令行禁止,王者之事毕矣。语出:《荀子·致士》。
修礼以齐朝,正法以齐官,平政以齐民,然后节奏齐于朝,百事齐于官,众庶齐于下。语出:《荀子·富国》。
彼国者亦有砥砺、礼义、节奏是也。语出:《荀子·强国》。
凝士以礼,凝民以政;礼修而士服,政平而民安;士服民安,夫是之谓大凝。语出:《荀子·议兵》。
有乱君,无乱国;有治人,无治法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职分而民不慢,次定而序不乱,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。语出:《荀子·君道》。
政令时,则百姓一,贤良服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王者之法,等赋,政事,财万物,所以养万民也。语出:《荀子·王制》。
君人者,隆礼尊贤而王,重法爱民而霸,好利多诈而危。语出:《荀子·大略》。
人无礼不生,事无礼不成,国家无礼不宁。语出:《荀子·大略》。
水行者表深,使人无陷;治民者表乱,使人无失。礼者,其表也,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,今废礼者,是去表也。语出:《荀子·大略》。
国无礼则不正。礼之所以正国也,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,犹绳墨之于曲直也,犹规矩之于方圆也,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。语出:《荀子·王霸》。
百工从事,皆有法度。语出:《墨子·法仪》。
轮匠执其规矩,以度天下之方圆。语出:《墨子·天志上》。
天下从事者,不可以无法仪。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。语出:《墨子·法仪》。
上以为政,下以为俗。语出:《墨子·节葬下》。
治民一众,不知法不可。语出:《管子·七法》。
守国之度,在饰四维。语出:《管子·牧民》。
千里之路,不可扶以绳;万家之都,不可平以准。语出:《管子·宙合》。
视时而立仪。语出:《管子·国准》。
威不两错,政不二门。语出:《管子·明法》。
草茅弗去,则害禾谷;盗贼弗诛,则伤良民。语出:《管子·明法》。
一再则宥,三再不赦。语出:《管子·立政》。
错仪画制,不知则不可。语出:《管子·七法》。
凡将举事,令必先出。语出:《管子·立政》。
不为重宝亏其命,故曰令贵于宝。语出:《管子·七法》。
不为爱人枉其法,故曰法爱于人。语出:《管子·七法》。
圣人能生法,不能废法而治国。语出:《管子·法法》。
令重于宝,社稷先于亲戚;法重于民,威权贵于爵禄。语出:《管子·法法》。
巧者能生规矩,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。语出:《管子·法法》。
巧目利手,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。语出:《管子·法法》。
私道行则法度侵。语出: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。
私仪自贵之说胜,则上令不行。语出:《管子·立政九败解》。
天不为一物枉其时,明君圣人亦不为一生枉其法。语出:《管子·白心》。
私情行而公法毁。语出:《管子·八观》。
圣君任法而不任智,任公而不任私。语出:《管子·任法》。
接于事而不辞,齐于法而不乱,恃于民而不轻。语出:《庄子·在宥》。
以法为分,以名为表,以参为验,以稽为决,其数一二三四是也。语出:《庄子·天下》。
不以私害法,则治。语出:《商君书·修权》。
出一令可以止横议,杀一犯可以儆百众。语出:《商君书·赏刑》。
背法而治,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,济大川而无舡楫也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弱民》。
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,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开塞》。
民之外事,莫难于战,故轻法不可以使之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外内》。
当时而立法,因事而制礼。语出:《商君书·更法》。
主贵多变,国贵少变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去强》。
以法治者强,以政治者削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去强》。
明主之治天下也,缘法而治,按功行赏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君臣》。
爱人者不阿,憎人者不害,爱恶各以其正,治之至也。语出:《商君书·慎法》。
使吏非法无以守,则虽巧不得为奸。语出:《商君书·慎法》。
明主、忠臣产于今世,而能领其国者,不可以须臾忘于法。破胜党任,节去言谈,任法而治矣。语出:《商君书·慎法》。
君臣释法任私必乱,而不以私害法则治。语出:《商君书·修权》。
世之为治者,多释法而任私议,此国之所以乱也。语出:《商君书·修权》。
国有隙蠹而不亡者,天下鲜矣。是故明王任法去私,而国无隙蠹矣。语出:《商君书·修权》。
古之民朴以厚,今之民巧以伪。故效于古者,先德而治;效于今者,前刑而法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开塞》。
正民者,以其所恶,必终其所好;以其所好,必败其所恶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开塞》。
利天下之民者,莫大于治;而治莫康于立君;立君之道,莫广于胜法;胜法之务,莫急于去奸;去奸之本,莫深于严刑。
语出:《商君书·开塞》。
靳令则治不留,法平则吏无奸。语出:《商君书·靳令》。
仁者能仁于人,而不能使人仁;义者能爱于人,而不能使人相爱。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。语出:《商君书·画策》。
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。语出:《商君书·画策》。
法令者民之命也,为治之本也,所以备民也。名分不定而欲天下之治也,是犹欲无饥而去食也,欲无寒而去衣也,欲至东而西行也,其不几亦明矣。
语出:《商君书·定分》。
明主慎法制,言不中法者,不听也;行不中法者,不高也;事不中法者,不为也。语出:《商君书·君臣》。
官不私亲,法不遗爱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君臣》。
治国无其法则乱,守法而不变则衰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逸文》。
法之功,莫大于使私不行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逸文》。
法非从天下,非从地出,发于人间,合乎人心而已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逸文》。
法虽不善,犹愈于无法。所以一人心也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威德》。
有权衡者,不可欺以轻重;有尺寸者,不可差以长短;有法度者,不可巧以伪诈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君人》。
君人者,舍法而以身治,则诛赏予夺从君心。然则,受赏者虽当,望多无穷;受罚者虽当,望轻无已。语出:战国·慎到《慎子·君人》。
不用法者,国有常刑。语出: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。
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语出:《礼记·曲礼上》。
枉桡不当,反受其殃。语出:《礼记·月令》。
信以结之,则民不背。语出:《礼记·缁衣》。
宥过无大,刑故无小。语出:《尚书·大禹谟》。
刑期于无刑。语出:《尚书·大禹谟》。
举事不私,听狱不阿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七》。
喜乐无羡赏,愤怒无羡刑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下》。
禁之以制,而身不先行,民不能止。语出:《晏子春秋·杂下》。
同罪异罚,非刑也。语出: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语出: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。
有事不避难,有罪不避刑。语出:《国语·晋语七》。
乱在内为宄,在外为奸,御宄以德,御奸以刑。语出:《国语·晋语六》。
恶有衅,虽贵,罚也。语出:《国语·鲁语》。
国斯无刑,偷居幸生。语出:《国语·晋语》。
毁则者为贼,掩贼者为藏。语出:《国语·鲁语上》。
一天下者,令于天下则行,禁焉则止。语出:战国·鲁·尸佼《尸子》。
制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;从政有经,而令行为上。语出: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。
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,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。语出: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。
欲知平直,则必准绳;欲知方圆,则必规矩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。
治国无法则乱,守法而弗变则悖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。
乱国之俗,甚多流言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离谓》。
令苛则不听,禁多则不行。语出: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适威》。
既不能道,又以不正之法罪之,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。语出:汉文帝《议除连坐诏》。
法正则民悫,罪当则民从。语出:汉文帝《议除连坐诏》。
刑一而正百,杀一而慎万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疾贪》。
锄一害而众苗成,刑一恶而万民悦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后刑》。
曲木恶直绳,奸邪恶正法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申韩》。
罔疏则兽失,法疏则罪漏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刑德》。
世不患无法,而患无必行之法。语出: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中韩》。
天不变,道亦不变。语出:汉·班固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。
与其杀不辜,宁失于有罪。语出:汉·贾谊《新书·大政》。
水浊者鱼喷,令苛者民乱,城峭者必崩,岸峭者必陀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。
桀有得事,尧有遗道。故亡国之法,有可随者;治国之俗,有可非者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。
畜池鱼者必去痛獭,养禽兽者必去豺狼。语出: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。
知为吏者奉法利民,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政理》。
刑戮之民,不从君之政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杂言》。
当公法则不阿亲戚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至公》。
爱子弃法,非所以保国也。语出:汉·刘向《说苑·至公》。
法不定,政多门,此乱国之风也。语出:汉·荀悦《申鉴·政体》。
富于财而无义者,刑。语出:汉·陆贾《新语·本行》。
法令行则国治,法令弛则国乱。语出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述赦》。
政教积德,必致安泰之福;举措数失,必致危亡之道。语出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慎微》。
明国法以至于无刑。语出:汉·马融《忠经·守宰》。
画地为牢,势不可入;削木为吏,议不可对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。
法之不行,自于贵戚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秦本纪》。
法之不行,自上犯之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。
不奉公则法削,法削则国弱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
法正则民悫,罪当则民从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。
奉公如法,则上下平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
千金之子,不死于市。语出: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。
法立于上,教弘于下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。
治狱者得其情,则无冤死之囚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。
诬服之情,不可以折狱。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司马芝传》。
制法而自犯之,何以帅下?语出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。
法轻利重,安能绝乎?语出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酒诫》。
当杀不杀,大贼乃发。语出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用刑》。
直言不闻,则己之耳目塞。语出:晋·傅玄《傅子》。
塞一蚁孔而河决息,施一车辖而覆车止;立法令者,亦宜举要。语出:晋·杨泉《物理论》。
妄进者若卵投石,逃诛者若走赴深。语出:晋·杨泉《物理论》。
刑罚不能加无罪,邪枉不能胜正人。语出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。
不有严刑,诛赏安置?语出:南朝·梁·任防《奏弹曹景宗》。
匠万物者,以绳墨为政;驭大国者,以法理为本。语出:南朝·齐·孔稚圭《上新定法律表》。
政猛宁若恩,法速宁若缓,狱繁宁若简。语出:隋·王通《文中子·关朗》。
无赦之国,其刑必平;多敛之国,其财必削。语出:隋·王通《文中子·王道》。
为威不强还自亡,立法不明还自伤。语出: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新语》。
但有善心而不行之,不足以为政;但有善法度而不施之,法度亦不能独自行。语出: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<孟子·离娄>》。
泽被鱼鸟悦,令行草木春。语出:唐·李白《赠张相镐》。
慎法宽惠不刻。语出:唐·韩愈《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》。
凡法始立必有病。语出:唐·韩愈《钱重物轻状》。
刑烦犹水浊,水浊则鱼喁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策林》。
考广狭以分寸,定刓方以规模,则物不能以长短隐,材不能以曲直诬。语出:唐·白居易《大巧若拙赋》。
法立,有犯而必施;令出,惟行而不返。语出:唐·王勃《上刘右相书》。
却羡卞和双刖足,一生无复没阶趋。语出:唐·李商隐《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》。
罚一人,则千人恐;滥一罪,则百夫愁。语出:唐·陈子昂《答制问事·请措刑科》。
刑罚者,不获已而用之。语出:唐·张九龄《敕岁初处分》。
使迁善者自新,为恶者就戮。语出:唐·张九龄《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》。
知经而不知权,不知经者也;知权而不知经,不知权者也。
语出:唐·柳宗元《断刑论》。
刑之大本,亦以防乱也。语出:唐·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。
法大弛,则是非易位。赏恒在佞,而罚恒在直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天论》。
法大行,则是为公是,非为公非。天下之人,蹈道必赏,违之必罚。语出:唐·刘禹锡《天论》。
政不欲烦,烦则数改,数改无定,人怀苟免之心;网不欲密,密则深文,深文多伤,下有非辜之惧。语出:唐·张说《词标文苑科策第一道》。
强人之所不能,虽令不劝;禁人之所必犯,虽罚且违。语出:唐·张说《词标文苑科策第一道》。
死者不可再生,用法务在宽简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刑法》。
慎乃出令,令出惟行,弗为反。语出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赦令》。
以刑止刑,以杀止杀。语出:唐·长孙无忌《唐律疏议·名例一》。
德礼为政教之本,刑法为政教之用。语出:唐·长孙无忌《唐律疏议·名例一》。
刑罚不可弛于国,笞捶不得废于家。语出:唐·长孙无忌《唐律疏议·名例一》。
惩其未犯,防其未然。语出:唐·长孙无忌《唐律疏议·名例一》。
轻重失序,则系之以存亡。语出:唐·长孙无忌《唐律疏议·表》。
刑靡定法,律无正条,徽纔妄施,手足安措。语出:唐·长孙无忌《唐律疏议·表》。
三族之刑,设祸起于望夷。语出:唐·长孙无忌《唐律疏议·表》。
天地成岁也,先春而后秋;人君之治也,先礼而后刑。语出:唐·马总《意林》。
渔人张网于渊,以制吞舟之鱼;明主张法于天下,以制强梁之人。语出:唐·马总《意林》。
禁网尚疏,法令宜简;简则法易行而不烦杂,疏则所罗广而无苛碎。语出:唐·李峤《论巡察风俗疏》。
尸位浪职,虽贵必黜。语出:唐·孙樵《与高锡望书》。
重刑再复,国之常典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刘晏传》。
措刑由于用刑,去杀存乎必杀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睿宗纪》。
国之大纲,唯刑与政。刑之不中,其政乃亏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来俊臣传》。
政宽则人慢,政急则人无所措手足。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郝处俊传》。
法者,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;言者,当时喜怒之所发耳。
语出:五代·张昭远等《旧唐书·戴胄传》。
刑之有赦,其来远矣。
语出:宋·苏洵《上皇帝书》。约之以礼,驱之以法。语出:宋·苏洵《张益成画像记》。
为之度,以一天下之长短;为之量,以齐天下之多寡;为之权衡,以信天下之轻重。语出:宋·苏洵《申法》。
犯法之人,丝毫无贷。语出:宋·苏轼《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》。
圣人之行法也,如雷霆之震草木,威怒虽甚而归于欲其生。
语出:宋·苏轼《乞常州居住表》。
以物与人,物尽而止;以法活人,法行无穷。语出:宋·苏轼《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》。
赦法以峻刑,诛一以警百。语出:宋·苏轼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》。
法有首从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缴词头奏状·沈起》。
以至详之法晓天下,使天下明知其所避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御试重巽申命论》。
法令明具,而用之至密,举天下惟法之知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策别第八》。
纪纲一废,何事不生?语出:宋·苏轼《上神宗皇帝书》。
凡为天下国家,当爱惜名器,慎重刑罚。语出:宋·苏轼《转对条上三事状》。
有法不行,与无法同。语出:宋·苏轼《放榜后论贡举合作事状》。
政之费人也甚于医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墨宝堂记》。
其始不立,其卒不成。语出:宋·苏轼《思治论》。
法出于仁,成于义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王振大理少卿》。
法相因则事易成,事有渐则民不惊。语出:宋·苏轼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》。
任人而不任法,则法简而人重;任法而不任人,则法繁而人轻。
语出:宋·苏轼《私策问》。
厉法禁,自大臣始,则小臣不犯矣。语出:宋·苏轼《策别》。
用法而不服其心,虽刀锯斧钺,犹将有所不避,而况于木索笞笙哉!语出:宋·苏轼《策别》。
立法贵严,而责人贵宽。语出:宋·苏轼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。
使冤者获信,死者无憾。语出:宋·苏辙《宋子仪大理寺丞》。
惟教之不改,而后诛之。语出:宋·苏辙《新论》。
因时立政。语出:宋·苏辙《乞裁损浮费札子》。
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。语出:宋·苏辙《河南府进士策问》。
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,则令而不行。语出:宋·苏辙《河南府进士策问》。
法行于贱而屈于贵,天下将不服。天下不服,而求法之行,不可得也。语出:宋·苏辙《上皇帝书》。
令在必信,法在必行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司门员外郎李公谨等磨勘改官制》。
过不可以贰,赦不可以幸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前光禄寺丞王简言复旧官制》。
刑入于死者,乃罪大恶极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纵囚论》。
法者,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》法有明文,情无可恕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论韩纲弃城乞依法札子》。
已有正法则依法,无正法则原情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论韩纲弃城乞依法札子》。
言多变则不信,令频改则难从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准诏言事上书》。
宠禄之过,罪之阶也。语出:宋·欧阳修等《新唐书·柳泽传》。
因事而制,事已则罢。语出:宋·欧阳修等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。
南山可移,判不可摇。语出:宋·欧阳修等《新唐书·李元纮传》。
自古乱亡之国,必先坏其法制,而后乱从之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王建立传传论》。
法施于人,虽小必慎。语出:宋·欧阳修《春秋论》。
在位非其人,而恃法以为治,自古及今,未有能治者也。语出:宋·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。
祖宗之法,未必尽善,可革则革,不足循守。语出:宋·王安石《传家集》。
立善法于天下,则天下治;立善法于一国,则一国治。语出:宋·王安石《周公》。
法令既行,纪律自正,则无不治之国,无不化之民。语出:宋·包拯《上殿札子》。
教在初而法在始。家渎而后严之,志变而后治之,则悔矣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家范》。
罪止一身,家属不问。语出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陈纪》。
法存则国安,法亡则国危。语出:宋·杨万里《上寿皇乞留张拭黜韩玉书》。
以法从人,不若以人从法。以人从法,则公道行而私欲止;以法从人,则公道止而私欲行。语出:宋·杨万里《论吏部恩泽之弊札子》。
用法自大吏始,而后天下心服。天下心服,则何法之不可尽行,何赃之不可尽禁也哉!语出:宋·杨万里《驭吏》。
大吏不正而责小吏,法略于上而详于下,天下之不服,固也。语出:宋·杨万里《驭吏》。
杀人者死,然后人莫敢杀;伤人者刑,然后人莫敢伤。语出:宋·李觏《安民策第八》。
法宽则刑者少,刑者少则民为耻矣。语出:宋·崔敦礼《刍言》。
圣人无定法,非无善法也,忧用法者也。语出:宋·崔敦礼《刍言》。
政产二门,下乃告勤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法者,国仰以安也;顺则治,逆则乱,甚乱者灭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规外求圆,无圆矣;法外求平,无平矣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栉之于发,不去乱不能治髻;法之于人,不诛有罪不能完善人。语出:宋·宋祁《杂说》。
钢刀虽利,不斩无罪之人。语出: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。
法者,所以适变也,不必尽同道者。语出:宋·曾巩《战国策目录序》。
法明则人信,法一则主尊。语出:宋·王溥《唐会要》。
法不胜事,则天下之乱纷然而起。语出:宋·张耒《论法》。
道不足以通庶事,不谓之道;法不足以行万世,不谓之法。
语出:宋·毕仲游《试荫补人议》。
法久则易玩,事久则易怠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陈居仁传》。
法若有弊,不可不变。语出:元·欧阳玄等《宋史·张商英传》。
文事举而又不涉于虚。语出:元·蒲道源《策问·国学策问》。
民知畏吏而不知畏法,故法不立,则权移于下吏。语出:元·胡祗遹《论治法》。
时弊则难救,法弊则易革。语出:元·胡祗遹《论时事》。
法无宽严,清者斯贵。语出:明·徐祯稷《耻言》。
为治有体,上下不可相侵。语出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
治国者,必以奉法为重。语出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。
中者,立法之本;信者,行法之要。语出:明·薛瑄《读书录》。
凡事不可轻疑,惟断狱不可不疑。语出:明·吕坤《呻吟语·刑法》。
因偶然之事,立不变之法;惩一夫之失,苦天下之人。语出:明·吕坤《呻吟语·刑法》。
无治人,则良法美意反以殃民;有治人,则弊习陋规皆成善政。
语出:明·吕坤《呻吟语·治道》。
法果宜民,当争则争。语出:明·戚继光《练将·宽度量》。
药石所以治疾,而不能使人无疾;法制所以备乱,而不能使天下无乱。
语出:明·方孝孺《深虑论二》。
纵有良法美意,非其人而行之,反成弊政。语出:明·胡居仁《居业录·古今》。
欲革玩法之心,安得不立怵心之法?语出:清·林则徐《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》。
去邪勿疑,出令勿贰。语出:清·赵尔巽等《清史稿·谢济世传》。
法有一定,而情别万端,准情用法。语出:清·汪辉祖《学治续说·法贵准情》。
善言人者,必有资于法矣。语出:清·魏源《皇朝经世编·序》。
家怕先富后贫,政怕先宽后紧。语出:清·申居郧《西岩赘语》。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版权声明
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,欢迎学习分享
【忧国篇】:http://www.yulujidi.com/mingrenmingyan/renshenggeyan/13145.html